深港合作“深水区” 制度对接须加强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5-10-27 15:40:59 | 来源: 南方日报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如何打造自贸区标杆?田夫接受南方报业专访谈构想
深港合作“深水区” 制度对接须加强
自贸区建设是今年广东省改革开放的头号工程,而叠加了“自贸试验区、深港合作区、保税港区”三区概念的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被省市领导寄予厚望,被认为是广东条件最好的片区,应走在前面,做国家自贸区试点中的标杆。
为此,自4月27日挂牌后,深圳市政府在顶层设计上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组建高规格领导小组,由深圳市委常委田夫兼任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和前海管理局党委书记。随后,自贸新城建设开启“两手抓”模式,即一手抓体制机制、制度规则创新,出台《广东自贸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2015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前海蛇口自贸新城建设提质提速大会战。
前海蛇口片区如何用3到5年打造自贸区标杆?“深港合作这个任务必须完成”能否顺利实现?作为唯一一个由地方政府与央企共同建设的自贸片区,管理体制上如何创新?前海跨境贷今后如何发展?新城建设提质提速大会战后,市民在前海可看到什么景象?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半年之际,田夫首度接受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采访,详谈主政自贸片区三个月后的感想和今后的构想。
●谈招商引资
前海始终保持对内资500万元注册资金门槛
南方日报:叠加自贸区概念后的前海有哪些不同?根据“实施方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将用3到5年打造成自贸区的标杆,您觉得标杆的标志是什么?
田夫:加入自贸区后,前海集三大国家战略于一身,即国家粤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重要板块,成为国内开放度最高、吸引力最强的改革地区之一。其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自贸区将进一步增强前海在国家战略中的平台和支点作用。前海周边分布了两个世界级的机场群和港口群,即深圳港+香港港、深圳机场+香港机场,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为枢纽和门户,将有效整合深港两地海空港资源,连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机场和重要节点城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二是有利于提升深港合作层级。香港是全球最大、最成功的自由贸易港区,前海作为深港合作平台,在CEPA框架下,进一步扩大对香港服务业,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开放,在营商环境上全面与国际接轨,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实现贸易自由化和投融资自由化。
三是有利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前海正加快探索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监管体制机制创新,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产业发展环境,做到有效监管、风险可控,为我国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探索新路径、新经验。
对于“自贸新标杆”,首先,这是中央及省市领导的希望和要求,哪怕做“全国第二”都是失败的。其次,新标杆寓意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如何衡量标杆?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力争经过3至5年的改革试验,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深港澳深度合作,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逐步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投资贸易便利、服务体系健全、金融创新功能突出、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中国自贸区新标杆。
南方日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入驻企业已超过5万家,不论政府领导,还是民间观察人士都特别提及,一定要引入一流的、有品牌的企业,目前入驻企业的质量究竟如何?呈现哪些特点?
田夫:5万家也好,10万家也好,前海其实并未在企业入驻上刻意追求数量。为提高入区企业质量,防止泥沙俱下,在商事登记改革取消企业注册门槛的情况下,前海始终保持着对内资500万元注册资金的门槛。
目前,入驻企业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质量普遍较高,平均注册资本0.51亿元,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上海自贸区0.24亿元、天津自贸区0.16亿元、福建自贸区0.14亿元、南沙片区0.38亿元、横琴片区0.37亿元),注册资本5亿元以上的企业680家,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企业320家。二是知名企业多,截至9月底,47家世界500强公司在前海投资设立企业161家,200多家上市公司在前海合作区投资设立企业近300家。三是纳税能力强,截至9月底,纳税百万级以上的企业282家,纳税千万级以上的企业46家。四是一大批创新型机构加速聚集,呈现出创新性强、首创机构多、杠杆效应明显等特点。
此外,前海专门制定了总部企业引进办法,今后一个时期将着力引进一大批高端引领的龙头企业,将前海打造成为总部企业集聚地。
●谈深港合作
深港合作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发展核心竞争力
南方日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多次强调“深港合作这个任务必须完成”。为此,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田夫:深港合作是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抓手,在推进粤港、深港两地合作上,主要体现在“三个加强”:
一是不断加强两地合作往来。在合作机制上,成立了前海深港联合工作组,组建了金融政策、法制环境、专业服务暨CEPA先行先试、投资推广、规划建设5个专责小组;推出了《促进深港合作工作方案》,针对深港合作提出了到2020年要实现“万千百十”的目标(“万”,即前海由港资企业开发的建筑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千”,即港资服务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百”,即前海成功孵化培育出港资创新创业型领军型企业超过100家;“十”,即在前海建设香港10大优势产业聚集基地),获评为“2014年度香港商界最关注的10件大事”之一;香港特首梁振英、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先后来访,设立了香港窗口公司,每两周在香港举办一场推介会,开通了“港企直通车”服务,港人港企入驻前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是不断加强两地产业联动。深港两地产业互补性强,香港的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93%,其中贸易物流、金融、专业、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占GDP的57.8%。而深圳近年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形态为主,分别占GDP的35%和59%,在信息、科技以及高端制造业方面拥有发展优势,前海的战略定位就是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将两地的发展优势结合起来,进而促进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扩大香港产业向内地延伸的空间。
三是不断加强对港人才引进。针对目前香港青年一代面临的上升通道窄、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的现象,一方面出台了包括香港在内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个人所得税15%的税收优惠政策,营造与香港接近的税收环境。另一方面,与香港青协合作,共同打造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重点培养具创新创业意识的18-45岁青年以及具高潜质的初创企业。截至目前,入驻梦工场的香港创业团队数量占入驻团队总数的一半。同时,还配套出台了面向香港创业团队的专项政策,符合条件的创业团队将有望获得不超过200万元的补贴等。
南方日报:从入驻企业看,港资背景企业数量不到2000家,占比仅4%。这与之前定下的前海1/3企业为港企的目标有差距,如何解决?经过五年的沟通,前海与香港目前的关系如何?
田夫:港资背景企业从2013年末的246家增加到今年9月底的1956家,累计注册资本达2716.94亿元,累计实收资本合计724.74亿元,其中金融业占41.4%、现代物流业占18.2%、信息服务业占13.7%、科技及其他服务业占26.8%。
从企业数量上看,港企确实只占了4%左右,但港企体量大、质量高,平均注册资本1.45亿元,是区内企业平均注册资本的2.8倍,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占40%以上,比如港铁集团、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渣打银行、亚洲保理等。上半年前海区块GDP的25%和税收的29%都来自港企。另外,港企活跃度高,鲜有“僵尸企业”(指只注册但未开展营业的企业),且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
但是深港合作的制度对接仍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进入合作深水区,由于两地制度差异巨大,进一步突破的难度逐渐增大,协调成本越来越高。目前双方仍未充分挖掘各自优势,特别是香港方面的某些团体和人士对两地合作还有所顾虑。同时,近年来,由于内地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两地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香港某些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双方合作的利益契合点减少,还未找到成熟的合作模式,也须进一步探索。
●谈机制创新
“小政府+大企业”模式共同推进片区建设
南方日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将招商局所辖区块纳入其中,这等于在体制上既有政府又有企业。自贸片区管委会在管理体制上如何突破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将两者理顺?
田夫:在国内四个自贸试验区当中,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是唯一一个由地方政府与央企共同推进建设的,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首先,在管理体制上,深圳市按照“市场化政府”模式构建了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政府职能+前海法定机构+蛇口企业机构+咨委会社会机构”的新体制,吸纳了招商局集团作为组成部分。
其次,在职能定位上,管委会重在围绕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行政管理改革、金融创新等开展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而招商局则侧重依托其在港口、贸易、金融、地产等方面的发展基础,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再次,在机制创新上,深圳创造性地提出了希望通过建立“小政府+大企业”的模式,共同推进片区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方案,下一步希望能够率先形成制度经验。从运作效果来看,有望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成为区域经济开发的新模式。
南方日报:新出台的“工作要点”更突出了蛇口区块的内容,例如支持招商局建设全球港口运营管理中心、建设海洋金融要素集聚区、申报设立中国(蛇口)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等。经过几个月的磨合,以黑马姿态进入自贸区的蛇口对于前海来说,意味着什么?未来将发挥哪些作用?
田夫:如果说之前前海合作区在蛇口半岛西侧是“一枝独秀”的话,那么蛇口区块此次纳入自贸区,可以说使整个蛇口半岛实现了“东西呼应,两翼齐飞”的局面,优势互补。
从区块上来看,深圳西部港区的蛇口港、赤湾港以及前海湾保税港区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西部港区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建设国际性枢纽港,更好贯彻“一带一路”等战略。从功能上看,前海的金融、贸易、航运服务将为蛇口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蛇口成熟的产业基础、港口资源、生活配套也将为前海提供支撑,形成产业联动、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招商局集团作为国家重要的驻港央企,对深港合作、对项目开发以及自贸区规则的理解,比一般的市场机构敏锐性更高,市场敏感度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也更强。把这个优势发挥好,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就能够聚焦制度创新、突破制约瓶颈,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竞争,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未来,招商局将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打造一个门户(深圳湾区建设的重要门户)、搭建三大平台(国际枢纽港、城市转型升级发展平台、金融创新发展平台)、实现四个突破(产业发展再升级、片区土地再规划、交通组织破瓶颈、重大项目快建设),将深圳西部港区打造成为国际性枢纽港,用五年的时间再造一个招商局,主要经营和资产指标基本翻一番(2014年招商局集团营业收入约1000亿元,利润337亿元,总资产8344亿元,管理资产5.74万亿元),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谈金融创新
跨境贷境内借款主体或放宽至区内非银行金融机构
南方日报:作为金融改革“试验田”,前海的跨境人民币贷款在全国率先破冰,目前已复制推广到上海、新疆、苏州、天津、昆山、南沙、横琴等地。但自去年11月以来,国内连续多次降息,目前境内贷款利率已下降到5%左右,而境外则维持在4%—5%,境内外利差的收窄趋势会否对跨境融资市场带来不利影响?前海未来在跨境贷方面如何推动人民币跨境流动?
田夫:境内外利率水平差距的收窄既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也是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主动为之的结果,从长远看,有利于减少跨境套利现象。我个人认为,利差只是跨境融资市场的其中一个因素,渠道是否通畅,手续是否便捷,有没有专业人才、交易场所、配套服务都是很关键的。
自前海2013年1月启动了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以来,截至9月底,备案金额超过1000亿元,从香港银行实际提款金额已达300多亿元。未来前海将进一步完善跨境人民币贷款政策,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争取人民银行同意前海跨境贷境内借款主体放宽至区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因为前海跨境贷政策的借款主体仅限定在区内企业,而上海自贸区则允许区内企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境外借贷资金,霍尔果斯允许区内企业、试点银行(中资)、甚至是区内的境外机构从境外融入资金。而前海众多金融机构对境外贷款用于补充流动性不足存在较大资金需求。
二是争取人民银行同意前海跨境贷境外放款主体放宽至香港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允许香港区域以外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成为跨境银团贷款的参加者。目前的限制容易推高香港人民币跨境贷利率,而香港的保险公司、台湾地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均表达了在前海开展跨境贷业务的强烈意愿。
三是争取人民银行同意前海跨境贷资金可用于集团公司内委托贷款。前海跨境贷资金用途要求“四个不得”,其中包括不得用于委托贷款,而苏州、南沙、横琴跨境贷资金可用于集团公司内委托贷款,若前海也放开,将大大节约前海区内企业资金成本。
南方日报:目前,企业与金融机构对前海金融创新政策有哪些相对比较迫切的、突破性的需求?
田夫: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政策创新的需求有所不同,比如,区内非金融企业主要希望能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投融资便利化问题;金融机构希望解决打通境内外同业拆借市场,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的资金资源,其次就是满足机构开展新型业务的创新需求,主要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创新和尝试。
为此,将围绕拓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范围、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试验、深化金融开放合作试点、加快国际金融机构集聚、国际化保险创新中心建设等着力开展政策创新,近期就有望实现突破。同时,我们在研究制定打通境内与境外、在岸与离岸、本币与外币的金融创新试点方案,如果推出,将展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金融创新领域的政策创新体系。
●谈基础建设
“污水围城”局面有望2—3年内明显改观
南方日报:前海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未建成即获批的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一直被外界所诟病。为改变这一现状,管委会启动了自贸新城建设提质提速大会战,推动“十大战役”。到今年年底,市民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外界最为关注的“三大地主(招商、中集、深国际)”土地整备、水环境治理和平南铁路这三个难题进展如何?
田夫:未建成即获批,决定了前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谋定而后动。以交通为例,规划的12条轨道交通线上有20多个场站,需要以场站为中心,实现站城融合、地上地下复合开发。再比如地下空间,前海规划有8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有1/3的建筑体量在地下,最深达到地下30多米,地下还包括了轨道交通,地铁枢纽、地下环路、共同管沟、高压线走廊、水廊道等基础设施,这样高密度、立体式、复合型的开发强度在国内所有开发新区中都是罕见的。
根据总体部署,到2015年底,将完成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部经济街区、要素交易平台街区、互联网金融街区等产业街区落成;港货中心、渔人码头正式开业,会让公众感受到自贸区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梦海大道建成通车,有效展示前海主要道路和周边地块建设形象。目前,14个社会投资项目全面开工,环状水廊道一期主槽工程完成,桂湾公园南岸集中展示区段绿化工程完成,景观功能初现,区内施工场面和建设氛围明显改善。
此外,外界关注的几个难题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水环境治理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污水围城”局面有望2-3年内明显改观;与招商局集团就平南铁路股权收购签署意向协议书,拆迁工作近期全面实施,“铁链封门”实现破局;与招商局集团、深国际等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土地整备实现重大突破。(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新闻推荐
- 打通供应链 打造“共赢链”——中国汽车产业“链”起全球2024-11-28
- 东航第9架C919入列 国产大飞机首度实现客舱局域网服务2024-11-28
- 一场两岸青年的“双向奔赴”却让民进党当局风声鹤唳,他们究竟在怕什么?2024-11-28
- 2024年“迁台记忆”台胞祖地行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启动2024-11-28
- 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在深圳成功举办2024-11-28
- “最炫民族风”两岸交流活动开启清台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