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彗星猎手”终接近目标 历经10年旅途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8-06 14:11:49 | 来源: 广州日报 |
广州日报
欧洲“罗塞塔”彗星探测器。(资料图片)
在历经10年、行程60亿公里后,欧洲“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终于将赶上目标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这一时刻将标志着欧洲航天局耗资13亿欧元的彗星探测计划进入关键阶段。
“深度睡眠”31个月
按照计划,“罗塞塔”探测器将在本月6日到达距离目标彗星约100公里的地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罗塞塔”自2004年发射升空后,曾四次飞越火星和地球,利用重力加速。
由于远离太阳难以给太阳能板充电,“罗塞塔”还经历了长达31个月的“深度睡眠”,直到今年1月才被唤醒。它目前离地球的距离已经超过4亿公里。“我们用了10年多时间才到达这一步,”负责“罗塞塔”运行的西尔万·洛迪奥说,“现在我们要学习如何与彗星对接,并在今后数月内与它待在一起。”
在追上目标彗星后,“罗塞塔”将开始对彗星表面进行绘图,探测其引力、质量、形状和大气等。根据观测到的数据,科学家将选择一个合适的着陆地点,向彗星发射“罗塞塔”携带的着陆器“菲莱”,预计着陆时间为11月11日。
彗星状如鸭子
“罗塞塔”上月曾经对目标彗星拍照。照片显示,与许多人预想的不同,这颗彗星并不像个土豆,而更像一只鸭子。“这有点让人吃惊。”法国马赛天体物理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菲利普·拉米说。
拉米认为,最可能的解释是,这颗彗星最初由两部分融合而成。他说,彗星这种独特的形状会给着陆器登陆造成更多限制。
天文学家认为,彗星由太阳系诞生初期的物质组成,由于它们自身温度极低并置身于“天寒地冻”的宇宙空间,因此自太阳系诞生以来,彗星成分几乎不变,对它们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张伟)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增至22个 居全球第一2025-07-25
- “小小”传感器成为万物互联“神经末梢” “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迈进2025-07-25
- 东南有海浩无穷——从闽人与海解码中华海洋文化基因2025-07-25
-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香港在全球变局中前景光明2025-07-25
- 台湾青年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暨中国陶瓷文化研习营成功举办2025-07-25
- 中国游戏靠啥“圈粉”海外?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