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讲动听的中国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 网络图

 

著名汉学家、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以研究中国历史蜚声国际,同时也是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近日,他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新书《胡若望的疑问》和《曹寅与康熙》与读者见面,并结合自身的经历畅谈治学心得。

 

因父母喜爱艺术与历史,史景迁6岁时就接触到中国画,后又跟随学者房兆楹学习。学习期间,房兆楹不仅给他起了史景迁(学习历史景仰司马迁)这个中文名,还给他一个很有趣的提示:观察中国历史,很多正史中记载的老生常谈、人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其实像彩虹一样有不同的颜色,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发现不同的东西。

 

作为一个在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英国人,史景迁本来就处于跨文化的语境中,关注文化交流正是他的着力点之一。他的《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不仅写来华西方人记录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

 

研究中国历史,语言问题不可回避。史景迁看的材料主要是中文,文言文和白话文他都学过,甚至还曾想学满文。他从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包括康熙的朱批奏折原件。“这对我的研究项目简直是天大的恩赐,从这些材料中我可以了解康熙皇帝批阅奏章时的情况。”史景迁说。

 

史景迁不止一次表示喜欢康熙。“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写作中国历史的过程,如果要选择一个历史人物做朋友,我依然会选择康熙。理由很多,比如他相当灵活,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甚至还学了一点外语。”结合史料档案,史景迁在《曹寅与康熙》一书中描写了康熙的治术,同时也勾勒出他的内心世界。他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发挥历史想象,充分展现了康熙的喜怒哀乐,让西方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皇帝。

 

对于历史人物尤其是个体的观照,是史景迁著作的显著特色。他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以山东郯城的地方志、黄六鸿的《福惠全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史料基础,探讨清初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与想象空间,从宏观的天下全相与中西文化观照,推移镜头至偏僻乡间农民与农妇的生活,通过现实与虚构特写,重组了17世纪山东农村的生存处境。

 

史景迁认为,会讲故事是历史学家的重要素质,历史学家在写作时既要精确,又要在细微处展现深刻。

只有这样,才能讲出精彩而深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