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环境合作项目成效显著 成为南南合作典范

海峡飞虹消息(驻肯尼亚记者 王新俊)7月22日,中国-非洲环境合作项目(二期)成果新闻发布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专业人士表示,通过中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非洲国家合作伙伴之间的共同努力,中非环境合作项目已经成为一项国际间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

 

中非环境合作项目由中国科技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8年共同发起,旨在通过中非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信息共享与示范工程建设等,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能力。项目二期于2011年启动,中方共有14家科研单位在尼罗河、坦噶尼喀湖和撒哈拉沙漠地区的16个非洲国家展开环境援助,内容涉及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处理、干旱预警、节水农业和防沙治沙等方面。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霖豪认为,中非环境合作项目(二期)开展三年来成果显著:

 

“中方的团队和非洲的团队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UNEP(联合国环境署)的支持下,在非洲推广了中国的适用技术,在节水农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规划、水质的检测、保护和恢复,还有干旱农业这方面做得比较不错。这个项目也得到了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社会的关注,非洲国家也非常欢迎,他们特别希望进行下一步的合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南南合作特别协调员、同济大学教授李风亭表示,中国很多在环境方面的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借鉴:

 

“我想我们国家过去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很多经验是值得非洲国家借鉴的,包括水资源的保护、水处理技术、节水农业等等,这些技术非常适用。所以说在非洲推广这些技术,对非洲国家提高民生水平应该是非常有帮助的。”

 

兰州大学参与了中非环境合作项目(二期)中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合作、开发与示范的课题研究,负责这一课题的熊友才教授说,他们的研究团队在肯尼亚三个半干旱地区采用微集雨技术,通过连续三年的实验显示,这种成本低廉的技术使当地玉米和小麦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前景非常可观:

 

“如果在肯尼亚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中国西北的这种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就会给他们的粮食产量带来一个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希望,通过测算,只利用它三分之一的耕地,就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整个肯尼亚人口。如果在全境推广的话,我们有信心,能够把它从一个饥荒大国变成一个粮食出口国家。”

 

默罕默德·阿卜杜尔-穆奈姆博士是联合国环境署非洲区域办公室生态系统管理地区团队负责人,他在总结中非环境合作项目(二期)成果时说,这一项目堪称中非在南南合作中的成功范例,并对项目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下一阶段的合作将会更大规模地传播知识、分享成功实践经验,在科技和学术范畴交流信息,不仅能对非洲国家决策层在面临环境挑战时提供警示、产生影响,也可以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肯尼亚内罗毕给排水公司还分别与中国同济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分别签署了两份协议,涉及水质监测和恢复继续合作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合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