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的甲午史观和两岸情

台湾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被清朝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历时50年。当前,海峡两岸迈向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回顾历史,台湾人正可趁此时会,冷静思索如何面对两岸史册的新篇章。

 

翻阅悲壮史页,当年台湾岛民浴血抗日情境,无非由于先祖从大陆福建追随郑成功渡过黑水沟来台定居,胼手胝足地拓荒创业有成,自然不甘愿沦为异国殖民地;为保卫乡土,只好拼命抗拒日军。台湾百姓那种“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爱国情操,可谓表露无遗。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台湾男丁遭日本强征当兵而与“国军”打仗,阵亡后有人被入祀东京靖国神社;如此敌友错乱的历史吊诡,诚属人间悲剧。1945年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怀抱,但迄今台湾人的悲情意识仍笼罩在宝岛上空;每遇选举,往往成为族群动员的题材,台湾社会的和谐以及两岸关系的互动,都不免受到负面影响,值得各方省思化解。

 

台湾人在两岸互动途程中,于此见其微妙的历史情境。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今年6月25日抵台访问,这是两岸分隔65年来,相关事务部门负责人首次完成互访,搭起了双方政治对话的桥梁。台湾人民乐见大陆涉台官员深入了解台湾民情,争取台湾民心,落实“两岸一家亲”之事。

 

回首来时路,台湾人当年遭受日军“萧垄大屠杀”,与后来的“南京大屠杀”可谓为相似的受害情境。如今,适逢甲午战争120周年,台湾人包括本土台湾人,岂不该从那历史记忆中理性地探索岛内蓝绿与两岸相互理解、彼此疼惜之道?

 

(作者为岛内著名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