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的黄埔情结 ——访福建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王强

王强在办公室

王强和会员召开座谈会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自1924年创办至1949年迁往台湾,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战士,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位黄埔老兵。他参与过抗日战争守护祖国大西南,他当过著名“间谍”吴石的秘书,他年过九旬仍坚守岗位,他就是福建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王强。

 

临危受命捍卫民族大义

 

王强出生于1921年,父亲是国民政府官员,就职于京汉铁路局,后调往南京交通部任科长。王强祖籍福州,生于北京,随父亲来到南京城,并在当地上学至初中毕业。他还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抗日战争打破了这一家人的宁静生活。1937年,日本在淞沪战场上取得胜利后,直逼南京。此时南京的政府机关、学校及相关企业纷纷西迁。王强一家也踏上了撤退的征程,先到武汉,后至长沙、柳州、贵阳,最后辗转到重庆。路过贵州的王强在国破家亡时毅然决定参军入伍,投奔黄埔军校。当时黄埔军校在贵州独山县设立第四分校,他就成了该校第十七期学员。

 

1940年9月,他正式入伍成为黄埔军校学员,经半年整训后被分到野战炮兵科,两年后毕业。他成绩优异,被选送到贵阳市防空学校甲种高射炮兵队继续深造。一年后,他以第二名的成绩留校任教,担任培训后期学员的少尉分队长,同时也担负贵阳市南区对空作战任务。

 

当时日军为了切断内外兵力的相互援助,大举进军西南边陲,重点攻打重镇贵阳。日军常以空军作掩护,空袭贵阳城区。“每次接到空袭电话,我就带领战士们赶到学校旁边的小山坡上准备,等日军飞机一到,我就下令让他们打,噼噼啪啪,飞机阵型一下子就乱了,都转身就跑。两年下来,每次都打跑日军飞机,我们保证了贵阳城平安无事。”提到当年的事迹,王强有些兴奋地说。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贵阳市军民举办庆祝大会,王强最后一次命令自己的小分队开炮。这次用的不是炮弹,而是照明弹。数十个照明弹在空中形成巨大的V字,象征着一个饱受欺辱的民族站了起来。王强也为这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颗黄埔心 两岸骨肉情

 

王强退休后一直从事福建省外联工作,担任福建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会长。如今93岁的他仍担任会长职务。而福建省在世的黄埔老兵大多都年过九旬。身为会长,逢年过节,他常常亲自带队到黄埔校友家中拜访,并为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其实,更让王强牵挂的还是海峡对岸的黄埔校友。和他同期的部分战友随蒋介石到了台湾,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从事黄埔同学会联络工作近20年来,老人还保持与台湾黄埔校友的联系,逢年过节相互发贺卡和信件,传递彼此的挂念与祝福。提到台湾黄埔校友时,他仍能清晰地描述接待的各种场景。

 

1991年黄埔校友叶昌育回大陆探亲,王强到机场迎接,当时的一幕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他下了飞机后,跪在地上捧着土闻,旁边人以为他摔倒了,赶紧扶起来。他捧着土说,终于闻到故土了,终于回来了。”王强说。叶昌育是福建人,担任过驻守金门的高级将领。“那个时候,金门和厦门两边经常开炮,他回来后说,我在金门的时候经常交代士兵开炮不能打到厦门城内,只能把炮弹打到沙滩上。”王强说。

 

老人每天都会关注关注岛内情况,除了通过新闻外,还从台湾黄埔同学口中得知。2008年台湾选举,老人一周几次和岛内校友通话了解选情。马英九当选后,他还持续跟踪其执政情况。岛内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老人的心。

 

与台湾黄埔校友联络多年,他一直想登岛拜访。他第一次登岛还是1945年的相亲之旅,如今已隔69年。2011年,应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的邀请,王强召集福建黄埔同学会成员准备赴台参访,但由于成员年纪普遍偏大,旅行社不愿承担风险,因此作罢。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永不凋谢的黄埔魂

 

王强有随手做笔记的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习惯性地将笔记本摆放在面前,时不时翻阅,帮助回忆。记者看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老人的工作日志,部分是通讯录。然而不少人名和电话已经被划掉。原来,老人笔记本上记的是黄埔校友通讯录,每去世一个,他就划掉一个。如今,每页通讯录上都被划了不少。每划掉一个名字,对老人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心理冲击。

 

据统计,90年代后期,福建省内的黄埔学员有960多位,如今已经不足百人。福建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台湾有四个顾问,前文提到的叶昌育就是其中之一。前些年,老人还时常与他们保持联系,了解岛内实况。随着年岁增大,两位顾问相继离世,其中一位长期住院,言语困难。另外一位身体不适,联系也稀疏了。看着身边的老战友相继离去,老人心中有种说不出的苦涩与悲凉。

 

如今,随着黄埔校友相继离去,福建省黄埔同学会正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老人已经多次连任会长,年过九旬仍忙于黄埔同学会事宜。他说,正是黄埔精神支撑着他一路走来。黄埔同学会后继无人正是他所担忧之事,他期望两岸黄埔校友的后代能够传承黄埔精神,继续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作贡献。(海峡之声网讯 记者吴艳林、黄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