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老人收藏500部老电话 含晚清瑞典手摇话机

点击进入下一页

张玉顺拿着自己收藏的1978年扬州有线电厂产的电话。

 

点击进入下一页

近130年历史的第一代手摇电话机。

 

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二代拨号电话。

 

磁石电话、拨号电话、壁挂式电话、大哥大、BB机……昨天,记者在老收藏家张玉顺家里见识了他这些不同时代的通讯工具,更让记者惊喜的是,扬州有线电厂1978年生产的第一代手摇电话机竟也被他完好收藏。这些古老电话,安静地定格时光和年代,缓缓讲述着通讯工具的前世今生。

 

“最扬州”的收藏

 

扬州有线电厂1978年产手摇电话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咱们扬州也生产过电话机!”昨天上午,在老收藏家张玉顺家中,张老兴奋地拿出自己的独家宝贝。

 

黑色的胶木质地电话,旁边一个摇把,“身材”较小,摸起来质感十足。记者在张老家中看到,这部看起来并不算大的手摇电话机,正是扬州制造。在电话机背面,一个小标牌印刻详细:扬州有线电厂,1978年生产。

 

“手摇电话机又称磁石电话,是世界第一代电话机,扬州这部手摇电话已有36年历史了,从话机的品相和质感看,我都觉得极具价值。”张老介绍。

 

据悉,上世纪90年代初,家里有一个在邮政部门工作了40多年的亲戚,将这部电话送给张老收藏,从此他就视为宝贝。“这部电话一点瑕疵都没有,我看了之后,自己都被扬州工人的精细工艺和技术所折服!”

 

单手拿起话筒,一只手抓着摇把摇,通过电磁产生磁场发出电波到达人工总机,灯光一亮,总机看到后根据对方需求进行人工转接,这就是最原始的磁石电话(手摇电话)的工作原理。

 

“这种电话,晚清时期被洋人带入中国,随后开始在中国缓慢流行。”张老介绍,“这代电话的特点是信号强、电流稳定、噪音小、灵敏度也高,适用于农村、部队和铁路部门。”

 

“最稀罕”的收藏

 

江都“卫星牌”检测维修电话

 

随后,张老还拿出一部上海生产的手摇电话机,记者注意到,这部话机跟前面说的那部扬州产的电话机在形状和不少细节方面都极为相似。不过,不论是话筒还是手摇把,对比下来,“扬州版”的都比上海产的略小一些,看起来更加袖珍精细,摸起来舒适而圆润。

 

“扬州的这部电话机是根据上海生产的话机仿制而来,当时生产的数量极少。”张老介绍,自己收藏老通讯工具20多年,最看中的就是这部扬州生产的电话,他说,自己收藏的500多部电话机里,上海的、国外的寻找难度都不算大,但是扬州本土的,确实稀少而又珍贵,“扬州毕竟不是大城市,生产电话的技术也是从上海等发达城市学习而来,做工独具扬州工的特色,严谨细致,产量很少。有这么一部我们扬州本地生产的,是一件让我骄傲的事情!”

 

在张老家中,记者还看到一部江都“卫星牌”检测维修电话,“这部电话背后有两个夹子,哪条线路坏了,维修人员就拿着这部电话去检测线路,检查完毕后,就可以直接拨打回去汇报。”张老介绍,这部电话,则是江都电话厂的朋友所赠。

 

“最古老”的收藏

 

晚清瑞典产手摇话机已130年

 

第一代磁石电话(手摇电话机),第二代拨号电话,第三代按键电话和第四代智能电话……军用电话、内线电话、农用电话……共500多部各类电话机,见证了通讯工具发展的前世今生。

 

记者发现,张老收藏的最古老的第一代手摇电话机,是晚清时期瑞典生产的名为“爱立信”的话机,“有阵子流行海淘热,这就是一位华人从德国旧市场淘来的,他来到扬州后边旅游边找人收藏,”张老兴奋地介绍,“对方被我的真诚打动,这部电话已经有近130年的历史,是真正的最古老的第一代手摇电话机!”

 

记者在张老家中看到,这部电话整体约有半米多高,最上方有两个圆形的铃,摇动摇把,依旧能听见铃声轻响,仿佛回到当年使用这部老话机的年代。

 

据悉,这部老电话,还曾引起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收藏兴趣。“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不仅仅是通讯工具的发展史,更是专属于一个年代的人们的记忆。”张老说。

 

未来打算

 

话机一台不卖,欲建民间博物馆

 

老电话500多部,老相机400多部,BB机600多只,大哥大200多个,从民国十七年开始收藏的老报纸3000余张,家里28平方米的车库全部用来收藏……这些,就是张老的全部宝贝。

 

张老今年55岁,在何园工作,经常能接触到一些拍摄电视剧的剧组。他所收藏的多部电话机和相机都曾在电影电视剧里“露脸”,包括电影《大决战》、电视剧《亮剑》、《保卫延安》,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电视专题片《复兴之路》……

 

这些收藏,有的是从古玩市场“淘”来,有的是亲朋好友相赠,有的则是与藏友“交换”而得。“通讯工具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冲击,现在的小孩可能不会对电话有特殊情感。”张老说,他的全部收藏,一件都不卖,“我想在家里建一个民间博物馆,就取名为‘那些年的记忆——电话’。”张老说,“以后还会捐给社会,让它们见证技术的革新,也作为时代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