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专家长年“驻扎”映秀 帮助地震灾民学会避险

中新网5月12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今天是汶川大地震六周年,香港理工大学协助灾后救援的多个团队,六年来与灾区结下不解缘,着力照顾灾民情绪,化解他们终日来自“山山石石”的焦虑。团队成员、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沈文伟说,当地居民减灾避灾意识仍然偏低,团队须透过生活化方式,教授居民对灾害提高警惕。六年以来,他从灾民身上得到“由下而上”的第一手宝贵经验,期望未来能将这些经验推广至雅安,甚至陕西等地。

 

六年前的今天,一个八级大地震,震碎了无数个汶川的幸福家庭。大约2个月后,刚赴理大工作的沈文伟,开始了他至今已经六年的救灾生涯。长年“驻扎”在地震震央映秀的沈文伟说,“虽然这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地震之后又有泥石流,但当地居民依然相当缺乏减灾避灾的意识”。他举例指,2008年地震时候曾经救出多名学生的吴先生,去年七月份,在本不应上山的风雨交加之时,依然坚持要带儿子上山,结果两人一去不复返。

 

制风筝开茶会拉近距离

 

“我不知道他那天为何坚持要上山,或者他觉得自己有足够的经验及能力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但天灾面前,我们不可能说‘人定胜天’”沈文伟感叹道。于是,在多年注重物质的重建后,从今年开始,沈文伟与他的团队专注于进入小区,教授灾民如何避灾。沈文伟及其团队花尽心思,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和小朋友一起制作风筝,然后带着他们放风筝,“这个过程中,除了能和他们建立关系,亦可令他们对不同地域更加熟悉,知道哪些地方比较容易发生泥石流等灾害,从而避开”。

 

此外,沈文伟及其团队亦针对老一辈的需要,和他们举行茶会,“谈笑风生间,了解他们所想所需,同时亦在过程中教会他们防灾的知识。”沈文伟笑言,这个方法效果比预期更好,计划将来会每星期举办一次。为了能让这个过程有持续性的发展,沈文伟亦开始在当地开办课程,教授包括当地政府人员、老师等的年轻一辈,跨学科的地震知识,比如急救常识等。沈文伟形容,这个过程叫做“小手拉大手”。(杨致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