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求职首选廉政公署:正义、高薪、福利优、受尊重

备受社会尊重 香港人求职首选廉政公署

 

“香港胜在有ICAC”,廉政公署这句脍炙人口的标语,多年来深入人心。今年,香港廉政公署迎来40岁生日。得益于廉政公署,香港目前已发展为世界公认的最廉洁的地区之一。事实上,这个帮香港维持廉洁的高效机构,只有1200个职员,与香港15.6万公务员和3.2万警察相比,队伍相对精简。虽然其职员大部分以合约形式受聘,和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公务员福利待遇不尽相同,但由于其工作的正义性、高薪福利及备受尊敬的社会地位,仍成为不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工作目标。

 

英文能力首要

 

随机答问考反应

 

去年年底,廉政公署展开新一轮招聘,逾3.6万港元的起薪点吸引大批求职者申请。据称根据报名人数比例看,竞争相当激烈。署方表示,求职者须具备良好中英文书写与会话能力,基本体格同样重要,提醒求职者多留意有关廉署的新闻及时事。

 

要想进入ICAC工作,需要经过心理测验、面试、中英文写作及模拟录取口供测试、小组辩论、体能测试、即席演讲等关,但最重要的是要练好英文。有人曾预先准备并背诵围绕时事政治的英文稿,为了面试时能对答如流。同时,若想到廉署工作,还需要做好被审查个人及家庭背景的心理准备。

 

考廉署可要过五关斩六将,一个曾参加过考试的香港大学语言学系毕业生表示,廉署的神秘和专业吸引她投考执行处,面试时主考官问她:“若在餐厅遇见朋友怎么办?”她不慌不忙答道:“主动跟朋友打招呼,尽快带他离开目标人物现场。”因此顺利通过了考核。

 

考题出乎意料

 

知识外考情商

 

1998年10月,香港廉政公署执行处面向本处所有工作人员公开选拔一名首席调查主任。时年43岁的蔡双雄参加了,入行18年来承办过多起大案要案的他虽做了充分准备,但其中一道分值高达20分的题却难住了他。

 

“请简述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详细论述其合理性。”蔡双雄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李世民曾在环保方面有过什么施政措施。无奈之下,蔡双雄只好在试卷上写下:我实在想不起来李世民在环保方面曾有过什么举措,对不起,这道题我不会答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星期后,考试结果出来了,最后的那一道题,蔡双雄竟然得了满分,并且,只有他一个人得了满分。选拔委员会是这样解释的:唐太宗时,还没有环境保护这种说法。综观李世民一生,他也没有为了保护环境采取过任何措施。这道题根本就没有答案,或者说,最标准的答案就是“不知道”。

 

其实,这道题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试题库里抽出来的,目的就是测试应试者的诚信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做人应有的态度。遗憾的是,竟然有那么多的考生妙笔生花地列出了李世民的多项环保举措,并洋洋洒洒地用了数百字去论述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晋升考试刷人手

 

级别越高越难考

 

廉政公署的成立,标志着香港反贪独立机构的诞生。廉政公署不属于香港公务员系列,不受公务员条例约束,也不受其他政府部门的指示和控制。香港的廉政公署是级别高于警察的纪律部队,直接向行政长官报告工作。获聘用者都将接受为期3个月培训,学习各项廉署知识,日后亦会在执行处工作,执行包括调查贪污指控、拘捕行动、制备调查报告、卧底行动等项目。

 

入职廉署后,也并非高枕无忧,各种各样的持续训练和晋升考试,也令职员倍感鼓舞。培训课程内容包括:领导才能、谈判技巧、督导管理、公共事务知识、变革管理、管理策略、危机处理及决策、传媒沟通技巧、指挥课程、署内跨部门实习、借调其他政府部门培训或实习等。为了让职员增广见闻,署方亦会安排他们参加其他在港举行的外间课程、研讨会及会议,亦会派员前往内地及海外接受专业及管理培训。

 

ICAC发展史

 

拘捕总警司 轰动一时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香港廉政公署正式成立以前,香港还是一个腐败重灾区,其中以执法人员为最。贪污横生,无论是读书、就医,还是装电话、排队等廉租房,都得打点“茶钱”疏通。政府、公共机构办事人员更是贪污成风。

 

1973年,当时的香港警队总警司葛柏,被警察的反贪污部发现拥有财产437万港元,而他1952年加入警队到1973年的正常工资仅为89万港元,如此巨款,完全无法解释,无疑是非法所得。正当律政司要求他解释之时,葛柏竟然利用自己是高级警官的身份顺利逃离香港,躲到了英国。这令积聚已久的民怨顿时沸腾,大规模游行,要求“反贪污、捉葛柏”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巨大压力之下,时任港督的麦理浩委任高级副按察司百里渠爵士成立调查委员会,彻查葛柏逃脱的原因并检讨反贪工作。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港英政府决心治理腐败。在1974年2月15日正式成立了廉政公署,并于1975年引渡葛柏回港判刑。

 

肃贪步履维艰 高薪养廉

 

不过在香港执行肃贪,也并非一帆风顺。廉政公署刚刚成立3年,就爆发了警察和廉政公署的冲突。截至1977年11月,被廉政公署带走的警方人员已经多达260人,造成警方对ICAC的憎恨。1977年的10月28日,数千警员和其家属发起游行,到警察总部聚会,其间一部分较为激进的警员,更冲进廉政公署执行处捣乱,造成5人受伤。

 

因为当时警员中的贪污现象十分普遍,港督只好发出特赦令,稳定警队的军心,宣布不检控1977年以前的贪污罪行,同时增加警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并优化人手和结构,这一政策日后被称为高薪养廉。此后,廉署“既打苍蝇,又打老虎”的强势延续至今。

 

从佳宁集团诈骗案、香港电话公司贪污、1998年世界杯外围赛打假球案到现如今的新鸿基集团高层贪污案,廉政公署惩办了多个大案要案。其中历时最长的案件是涉案金额最高的案件——上世纪80年代的“佳宁案”,前后调查长达17年,涉及诈骗贷款共66亿港元;也有最“微不足道”的案子:一名下班探员看到有警员接受小贩贿赂价值10元的手表,当即将之拘捕。

 

ICAC反贪事件簿

 

七十年代:廉署成立初期,以打击警察内部的贪污案及集团式贪污案为主,“集团式”指案件涉中间人及贪污模式有传承的案件;

 

八十年代:私人机构贪污举报日增,中英谈判引发对港元的信心危机,发生一连串涉及银行界的巨贪案,如1986至1987年海外信托银行贪污案;

 

九十年代:社会对一国两制忧虑,上市公司贪污案日增,先有佳宁案等上市公司贪案,其后有大量市快钱贪案,集团式贪污重现,包括轰动一时的85亿港元私烟案

 

2000年代:香港著名歌手艺人陈奕迅的父亲陈裘大,在2001年被廉政公署调查,也引来不少争议,虽然最后发现房屋署工程师陈裘大确有犯罪,并成为了香港历史上的第二大贪官;

 

出现涉及中资上市公司的金融贪污案,如2003年上海首富周正毅妻子毛玉萍串谋造市案。其后一些公职人员行为不当及以权谋私个案涌现,如产业署前总产业经理岑国社“以权谋私”案、高级警司冼锦华“公职人员行为失当”罪;

 

2003年1月18日,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购买一辆凌志房车。3月,他宣布将调高车税。廉署随即接到投诉,认为梁锦松没有申报利益,有避税之嫌,涉嫌以权谋私。廉署介入调查。7月,梁锦松请辞财政司司长职务并获批准;

 

2006年,从内地到香港城市大学留学的女博士陈静被拘,起因是她希望得到考试题及答案而向教师行贿1万港元。廉署接到教师举报后将其逮捕,判入狱6个月;

 

2012年3月,香港四大地产商之一的新鸿基地产联席主席郭氏兄弟郭炳江及郭炳联,以及前政务司长许仕仁,先后因收受利益被香港廉政公署人员带往总部协助调查,随后被拘捕。成为香港回归后,廉署拘捕的最高级前官员及最富有的上市公司管理层。

 

花絮

 

ICAC请喝咖啡

 

据老员工介绍,廉署早期聘请的英国警务人员习惯在问话前问嫌疑人“想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多年来廉署都延续这一传统,凡是被请进廉署问话的人,工作人员也都会出于礼貌地问一声。只是廉署的反贪力度实在太强大,只要被请进来喝咖啡的人,几乎都难以逃脱罪名。天长日久,“廉署请喝咖啡”就成了被调查的代名词,可以被看成是具有香港特色的“双规”。

 

近年来,这句令贪污受贿者颇受惊吓的话语,延伸为“大祸临头”象征,有时还会以“小心ICAC请你喝咖啡”作为调侃。因此廉署的咖啡虽是免费提供的,但不少重视迷信的香港人,即使去廉署办事,出于某种忌讳,也会拒绝饮用咖啡,去廉署后一定会向同伴解释:“我是去办事,可没喝咖啡。”渐渐地,“廉署咖啡”也就远近驰名了。

 

本报香港特约记者 荻迪 制图吴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