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称台式民主成发展阻力 内耗导致“台湾病”

  农历春节期间,台湾民众再度因“内耗”而失望。台“高院”、台北地院与台北地检署为了开砂石车冲撞“总统府”的张德正一案,五度召开羁押庭。针对一个刑事罪犯,却耗费人力、物力与社会资源,只为了纠结到底张德正需不需要被羁押,简直是台湾司法史上的一大闹剧。

 

  41岁的张德正,因对司法不满而进行自杀式的恐怖攻击行动,这放到全世界任何地方,一定是当场逮捕而且收押,甚至“就地正法”。但在台湾,不只给予就医权利,法院居然认为其无逃亡及再犯的可能,可以交保候传返家过年,司法的威信何存?

 

  整个春节期间,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羁押案,就一直歹戏拖棚,北检五度声押,北院就五度驳回;北院每次裁定交保,检方立即抗告,“高院”就发回更审,一直到第六次“高院”终于驳回检方抗告才落幕。几家机构耗用社会资源,张德正案沦为意气之争。

 

  同样沦为意气之争的,还有已躺在“立法院”8个月的两岸服贸协议。除了民进党的杯葛之外,连国民党占绝对多数席次的“立法院”,国民党“立委”也以事前没有充分沟通,“立法院”未受尊重为由,意气用事地加入反对行列。

 

  演变至今,即便已开了无数次公听会,台当局、民间不断倡导,但服贸协议已沦为蓝绿“内耗”的政治工具。按民进党的盘算,服贸争议越大,筹码就更多,服贸争议恐怕还将延烧下去。其实,国民党在“立法院”拥有过半席次,理论上可以强行护送任何法案过关,只是,迄今没有一个有担当的政治人物,敢出面承担舆论压力,让服贸过关。

 

  曾几何时,台式的民主,已成建设发展的一大阻力,凡有争议,不是理性地广纳善意,而是各执立场,各为私利,进而产生各种形式的“内耗”。2012年,台湾资深媒体人高希均曾说,逢“中”必反、逢“涨”必反、逢“改”必反,就是“台湾病”。如果大家能“进一步”理性献策,“退一步”相互折衷,“让一步”取得共识,“跨一步”全力推动,就有可能治好“台湾病”。

 

  即便政治上,没有一方愿意“进、退、让、跨”,但“进、退、让、跨”却早根深蒂固于平凡小老百姓心中,民众、社会大致是井然有序、进退得宜的。小老百姓也因此感到“很闷”,为何勤奋善良的百姓,却要承担政府部门“内耗”的恶果。

 

  “内战没有英雄,内耗无法发展。”台湾需要更有担当的政治人物来处理“内耗”的问题,但遗憾的是,英雄迄今仍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