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应回归“与人为善”的中国智慧

太阳花学运反映了台湾部分年轻人对两岸经贸往来的疑虑。(图片来源:中国时报)

 

台湾《中国时报》发表退休大学教授徐武军的评论说,台湾是否需要和大陆维持稳定而持久的关系,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和认知。

 

可长可久相互关系的基础是“与人为善”,即是双方用堂堂正正的态度互信、互谅、互助;相对应的是“占便宜”和“欺弱”。而台湾对大陆的态度,从上世纪80年代的轻视,演变成目前的莫名“恐惧”。轻视和恐惧都不是正常的心态,无法在这种态度的基础上建立任何持久的关系。

 

台湾先期到大陆投资的产业,都是被台当局定位为“夕阳产业”的工业。其后,认为台湾有优势的产业都不准去,认为台湾没有竞争力的产品都不许进来。基本上,台湾没有具独门绝活的产业,有的是比大陆多几年的经验,在不准去和不许来之间完全看不出“与人为善”的意味;一再强调要求大陆“让利”,表现出来的是“强讨”,台湾凭什么“强”?凭什么“讨”?这不是堂堂正正的态度,而是“痞”气。

 

太阳花运动凸显出两点:一、大陆的“让利”无助于建立台湾人对大陆的好感。二、台湾的当局无力施行双方谈判所达成的共识成果。

 

即使在实务上,台湾的当局是一个完全无效的谈判对象。要改变这种情况的唯一途径,是设法表现出台湾是有施行能力的当局。舍此之外,而只是一味要求大陆多让一点利,更无法令人尊重。

 

讨论政治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是该制度能否面对问题、能否解决问题,进而改善人民的生活。亚洲各国和地区发展的过程可作借镜。如果是持“与人为善”的态度,在批评大陆的诸般不足时,可以提出可行的、更好的变更之道。逞口舌之快,无助于双方关系的改善。

 

自1949年以来,大陆无一日不在面对美、俄的压力,而大陆的民族立场和国家立场不变,即是大陆的原则性非常强。而台湾已习惯于接受美国和日本的影响和支配。用“应付”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面对大陆是不能持久的。

 

如戚嘉林17日在《中国时报》发表评论说,1950-1980年,大陆以举国之力紧衣缩食艰苦奋斗,从“一穷二白”的落后惨状中,从无到有地建立起初步现代重工业体系,为后现代大规模经济的发展建立发展条件。及后,邓小平了解群众期盼改变贫穷落后的心声,实行改革开放,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苦干实干,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契机。

 

但为执政需要,在台湾却全然妖魔化中国大陆,并将其原因引伸为发展道路及制度使然,李扁执政时期依然宣传如故。

 

回首过去,大陆在曾是那样的落后困顿情势下,仍能复兴崛起,其成就可说是近代世界史上民族复兴的典范,那是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成就,60年的峥嵘岁月,我们应理解并尊重大陆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并以民族刻苦骨铭心的壮丽史诗为傲。

 

回归到“与人为善”的中国人的智慧,是建立两岸正常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