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住“服贸”,就是卡住台湾业者的出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上海市政府日前共同宣布,进一步开放上海自贸区七项增值电信业务,其中提出“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不超过55%。”同时规定,从事电子商务的外资企业注册地和服务设施必须设在上海自贸区内,但业务的服务范围可扩大至全中国。对此,有台湾舆论指出,大陆这次出台的政策与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给予台湾业者的优惠相同。但去年年中就已经达成“服贸协议”至今还卡在台湾当局民意机构,台湾电子商务业者不得不一再扼腕叹息“再失先机”。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一直是台湾经济的主体和活力源。由于资金、规模和政策条件的限制,很多台湾中小企业拥有好的创意和产品,却无力在大陆铺设销售通路。另一方面,大陆消费者又想更便利地得到独具特色的台湾商品。网络销售成为众多台湾中小企业选择,他们希望借助网络平台将自己的特色产品行销大陆。也正因为如此,大陆最大电商平台淘宝网与台湾网劲科技早在2006年就对接创建了淘宝台湾馆,这是两岸间较早搭建起的电商平台。但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其前景,原因是台湾中小企业如果要入驻大陆电商平台,需要在大陆注册公司、商标等,而这样带来的成本以及繁琐的供应链事项也将让很多卖家被迫放弃。

 

  果不其然,淘宝台湾馆苦心经营几年,却无法获得成长,在2013年年初不得不悄然关闭。2013年6月21日,两岸两会第九次会谈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电商网站”终于出现在开放名单之列,这对于还在苦苦支撑的台湾电商业者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根据协议内容,台湾电商业者可在福建设立合资企业,提供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过去台湾电商业者在大陆设点,持股须低于50%,无法取得主导权,服贸协议开放持股上限可达55%。于是一些新的台湾电商平台纷纷着手准备“登陆”,淘宝网“台湾馆”也在2013年12月再次上线。

 

  淘宝台湾馆再次上线后,岛内要价5000元新台币的乌鱼子到海峡对岸就可以卖到近1万元新台币,但台湾方面却赚不到这笔利润。岛内媒体指出,服贸协议被卡,台湾企业去不了大陆,无法开创网购事业与淘宝们竞争,民众只能透过大陆第三方支付平台购物,利润自然也轮不到岛内拿。

 

  服贸协议在台湾当局民意机构“沉睡”的这半年里,全球各经济体之间开放的步伐可一点也没有放缓,上海自贸区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就是其中之一。由此看来,卡住“服贸”,就是卡住了台湾相关业者的出路,服贸协议原先给予台湾方面的先机,正在一步步消失。怎能不让业者们扼腕叹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