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位中外学者齐聚北大 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11月2日上午

 

由北京大学主办的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

 

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

 

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以“全球视野”回顾中国抗战的奋斗历程

 

共探人类和平发展之路

 

近百位中外学者齐聚北大 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抗战与台湾光复、战时经济与金融、战时军事、战时国际关系、战时国际合作、战时国际宣传、战时学术与文化、战时观念、战时法律与社会、抗战与个体经验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本次学术研讨会特别邀请到将近20位台湾学者与会,旨在以全球视野重新审视中国抗战和台湾光复的历史,力求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深入的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近百位中外学者齐聚北大 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何光彩强调,随着全球史观在二战史研究中不断深化,跨国史与全球史的视野正在深刻重塑对抗日战争的认知与理解,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开始重新评估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主战场的战略意义。今天,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将通过跨国界、跨地域、多学科、多视角的深入交流,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平衡、立体的抗战历史叙事,同忆历史、共创未来。本次研讨会将助力两岸同胞以史为鉴、以史为桥,牢记共同抗战的历史,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深刻启迪,把握昭示未来的历史大势,汇聚团结奋斗的前行力量,为共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努力。北京大学也将持续支持相关领域的研究,加强史料整理与数字化建设,深入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坚实的学术保障和思想支撑。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姜国华主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章百家,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国史馆”前馆长吕芳上,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访问讲席教授方德万(Hans van de Ven),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维开,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叶维丽作大会主旨发言,分别围绕深化抗战史研究的路径、中国人的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全球背景、台湾如何光复以及“一二·九”运动如何从燕园走向世界等议题进行精彩的汇报。

 

关于深化抗战研究的若干思考

 

近百位中外学者齐聚北大 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章百家系统地介绍了国内抗战史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梳理了不同时期内学界关注的核心议题和主要研究范式,强调学术发展是不断积累、逐渐深化的过程。他肯定了当下抗战史研究所呈现出的领域拓宽、专题研究细化、海内外交流深入等特点,指出深化抗战史研究需要有分有合有比较,既要贴近基层、贴近普通人的生命经验,又要看清总体面貌,避免对抗战的认识抽象化。他认为,今天的研究者应当通过综合与比较研究更好地展现中国抗战的特点,积极承担反映客观历史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现实使命。

 

近百位中外学者齐聚北大 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国史馆”原馆长吕芳上在报告中强调,中国的二战史研究应突破单一的军事与宏观政治视角,提高对社会文化流变和平民战时经验的关注。他以“苦难”“离散”“重生”为关键词,讲述了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的重创,阐释了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主战场的战略贡献,并剖析了西方学界低估中国抗战价值的历史成因。他聚焦1949年迁台群体的命运轨迹,指出两岸同根同源,情本一家,更应在新时代加强学术交流,铭记共同历史。他最后倡导,学界应依托开放史料深化跨领域研究,还原历史真相,提醒世人唯有铭记战争带来的生命创伤与文明浩劫,才能凝聚和平共识,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近百位中外学者齐聚北大 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访问讲席教授方德万从荷兰与东南亚受殖民统治的历史出发,阐述了日本、荷兰、美国之间复杂的政治与经济关系。他指出,日本在德国占领法国和荷兰后,趁欧洲殖民势力虚弱之机,试图通过与荷属东印度殖民当局的谈判获取石油和战略物资,但谈判最终破裂,加剧了资源危机,并推动其继续发展南进战略。方德万强调,虽然荷兰在欧洲是小国,但它在亚洲却是殖民大国,其殖民政策与政局变化对东亚局势影响深远。他同时分析了罗斯福政府在“欧洲优先”战略下的抉择,认为美国对日政策不仅体现了对华援助的考量,更反映出罗斯福为重建国际秩序而作出的战略权衡。

 

近百位中外学者齐聚北大 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维开系统地介绍了台湾光复的过程。他指出,台湾光复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是“失去再收回”的历史必然,经历了长期目标确立、法理依据奠定、扎实筹备与最终实现的漫长努力。他强调台湾光复是众望所归,离不开台湾抗日志士的不懈抗争、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和盟国的支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有完整的历史脉络和坚实的法理依据,不容置疑与篡改。

 

近百位中外学者齐聚北大 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叶维丽在报告中指出,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爱国运动,应从事件本质、参与者、国际联动、党的领导等多元维度对其价值进行充分阐发。她阐释了运动的发生逻辑,梳理了其核心影响与历史细节,强调每一位参与者的贡献都不应被历史遗忘。她指出,“一二·九”运动既自下而上地促进了全面抗战的精神动员,又借助燕京大学和斯诺夫妇搭建的国际信息通道,让中国青年的抗敌形象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研讨会致力于以正确史观发展中国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纠正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中国抗战的低估,既呼应了近年来全球史研究不断深化、国际学者开始重估中国战场历史地位的时代趋势,又为中外学者搭建了高质量的对话平台,促进抗战史研究方法与史料的更新,体现了北京大学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互鉴与和平发展中的担当。参会的专家学者力求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深入的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传承历史记忆,凝聚国际共识,为维护持久和平作出贡献。

 

近百位中外学者齐聚北大 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作为最早面向台湾地区招生的大陆高校,北京大学与17所台湾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8所高校建立了校级学生交换项目,目前共有260余名台湾学位生、15名台湾教师在校学习工作。两岸学界在北京大学同场交流、携手研史,既是两岸持续深化沟通交流的生动写照,也为共同守护民族历史记忆、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搭建了坚实的学术桥梁。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设20场分组会议和1场圆桌论坛,视角多元,紧密回应时代关切,积极承担历史使命,与会学者围绕众多议题展开跨国界、多学科、多视角的深入交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平衡、立体的抗战叙事。

 

来源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

 

图片 |李香花、闫琳琳、黄喆

 

编辑 |李寒冰、王宁杉

 

排版&责编 |戴璐瑶

 

(海峡飞虹中文网转载自“北京大学”百家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