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日本法西斯的覆灭,中国抗战起到了关键作用

8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迎来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画卷中,中国的抗日战争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点燃抗日烽火,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最终投降,中国军民以14年浴血奋战的坚韧,构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人类战胜法西斯暴政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中国军民牵制并歼灭大量日军,成为粉碎日本侵略野心的关键力量。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中国战场成为首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牵制和抗击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及部分海空军事力量,歼灭日军150万人。从东北抗联的林海雪原游击战,到淞沪会战的“血肉磨坊”,从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人心,到台儿庄战役的辉煌胜利,中国军民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种长期、大规模的抵抗,彻底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中国战场对日军有生力量的持续消耗,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走向覆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中国持久抗战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全球战略布局,为盟军作战提供关键策应与支持。日本军国主义曾制定“北进”苏联与“南进”东南亚的全球扩张计划,而中国战场的顽强抵抗成为粉碎这一计划的核心变量。因中国战场的牵制,日本始终无法集中力量实施“北进”,不得不放弃对苏作战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全力应对欧洲战场。中国抗战也推迟了日本“南进”的步伐,为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部署争取宝贵时间。不仅如此,中国军队还主动出击滇缅战场,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被围英军,在缅北反攻中重创日军,直接支援了盟军的东南亚作战。同时,中国为盟军提供了机场、后勤补给和情报支持。若没有中国战场对日军的巨大牵制和长期、持续的打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必将改写,盟军所付出的代价也会沉重得多。

 

中国抗战极大消耗了日本的国力和资源,成为日本法西斯最终覆亡的关键因素。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侵华战争依赖于“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中国军队破坏交通、民众坚壁清野,使日军在占领区的资源掠夺效率大幅下降,尤其是煤炭、钢铁等战略物资的开采量远不足以支撑战争机器运转。日本在中国战场的长期消耗使整个国家财政濒临崩溃。1937年至1945年,日本用于中国的战费约121亿美元,相当于全部战费340亿美元的约35.5%。战争后期,日本不得不发行巨额国债和滥印钞票,通货膨胀率达到战前的100多倍,国家经济陷入瘫痪。中国战场持续不断地消耗着日本的国力,极大地削弱了日本的战争潜力,为彻底击败日本奠定了关键性基础。

 

中国在构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战后国际秩序中发挥了独特而深远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正义注入东方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推动发表《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中国与美、英两国共同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将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等决定战后经济秩序的会议,为战后经济秩序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中,中国再次以重要成员身份参与,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加速了战争的终结。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宪章》的制定,将和平与正义的进步理念融入战后国际秩序的核心价值观,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从东方主战场的浴血奋战到战后国际秩序的积极构建,中国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卓越的战略贡献,深刻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段历史昭示我们,中国的抗战,不仅是为民族独立与尊严而战,更是为人类的和平与正义而战,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王钊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