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很重要!

相信屏幕前的你我

 

几乎每个人、每天

 

都可能与树木擦肩而过

 

今天

 

我们就给大家讲讲这样几个

 

和树有关的故事

 

……

 

1

 

“绿毯”罩流沙

 

这件事情,很重要!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如果小编不说

 

或许你不会想到

 

上面这张图片中的绿洲

 

曾经是“空中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沙漠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

 

正是在这里

 

草方格“地毯”漫无边际

 

罩住了滚滚流沙

 

这件事情,很重要!

 

  治沙工人在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栽植柠条(2024年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白芨滩极为干旱

 

年降雨量仅160毫米左右

 

近40年来

 

“科学治沙探路人”王有德

 

推广草方格治沙、乔灌草结合的

 

精准造林技术

 

带领大家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

 

控制流沙近百万亩

 

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

 

南移和西扩

 

黄河流域的生态和银川平原

 

从此多了一重守护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再到“人沙和谐”

 

“治沙一辈子,苦了一辈子”的王有德说

 

“有人问我是不是太爱沙漠了

 

其实我对沙漠恨得不得了

 

你恨它就要制服它、治理它

 

把它制服、治理以后

 

它就可以造福人类”

 

2

 

为死亡之海“锁边”

 

3046公里——这是绿带周长

 

46年——这是耗费的时间

 

7000万亩——这是植绿面积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最大的沙漠,“死亡之海”

 

2024年11月28日上午

 

这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

 

被填补了最后缺口

 

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

 

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这件事情,很重要!

 

2024年6月15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草方格沙障整齐排布“困住”流沙,红柳、梭梭等植被长势茂盛。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这道柔软而韧性十足的绿篱

 

能够强力制止流沙肆虐

 

将绿洲与黄沙、生命与死亡分隔

 

40多年来

 

新疆依托“三北”工程

 

在风沙危害区域植树7000多万亩

 

过去30年

 

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

 

增至10万平方公里

 

增长约54%

 

这件事情,很重要!

 

  2024年6月20日在新疆和田地区光伏产业园拍摄的“沙戈荒”光伏项目。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这一刻

 

科幻作家刘慈欣

 

在小说《朝闻道》中所写的

 

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干预下

 

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终变成草原的科幻故事

 

在中国有了现实感

 

3

 

昏黄变葱茏

 

这件事情,很重要!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

 

“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

 

在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

 

沙漠曾像癌症一样

 

吞噬着农田和村庄

 

1981年

 

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

 

(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

 

以联户承包的形式

 

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开始治沙

 

他们立下“父死子继”的约定

 

将治沙铁锹传递给后代

 

也让希望从脚下蔓延至远方

 

这件事情,很重要!

 

  2023年6月2日,在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职工给一片梭梭林浇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40多年来

 

八步沙三代人

 

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0多万亩

 

管护封沙育林草40多万亩

 

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00多万株

 

这件事情,很重要!

 

  2023年5月6日,八步沙两代治沙人在劳作后合影。从左至右:罗兴全(后左一)、石银山(后左二)、郭万刚(后中)、贺中强(后右二)、程生学(后右一)、郭玺(前)。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这件事情,很重要!

 

  2024年4月11日,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眼窝子沙治沙点,一只蜜蜂在采蜜。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这件事情,很重要!

 

让昏黄变葱茏

 

让沙漠开满花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做到了!

 

4

 

绿色长城

 

这件事情,很重要!

 

多年前

 

著名作家茅盾

 

在黄土高原上写下《白杨礼赞》

 

歌颂“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

 

这件事情,很重要!

 

陕西榆林定边县

 

有这样一个人

 

在毛乌素沙地南缘

 

与黄沙搏斗,书写大漠传奇

 

活成了“白杨”的样子

 

这个人,就是石光银

 

乡亲们眼中的“石疯子”

 

他曾说

 

“不给大家把沙治住

 

这个地方的穷根儿就拔不了”

 

这件事情,很重要!

 

从最初的树苗的成活率只有10%

 

到听取专家意见

 

“乔木、灌木、草一起上”

 

石光银带领大家

 

骑着马先撒草籽

 

等草长起来再种灌木

 

最中心种乔木

 

一套组合操作

 

让树木成活率达到了80%

 

几年下来

 

黄沙渐渐变成了绿洲

 

这件事情,很重要!

 

20世纪60年代

 

榆林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

 

还从东北引进了樟子松

 

填补毛乌素沙地缺少常绿树种的空白

 

40多年间

 

石光银带领当地群众

 

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

 

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

 

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

 

在毛乌素沙地南缘

 

筑起了长达百余里的“绿色长城”

 

这件事情,很重要!

 

  这是2023年6月14日在毛乌素沙地拍摄的一片树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绿锁流沙

 

樟子松、花棒、骆驼刺

 

芨芨草、柠条、沙棘

 

编织出满目生机

 

如今的毛乌素沙地很难会让人想起

 

这里曾经是不毛之地

 

5

 

千千万万的他和她

 

类似这样的故事

 

还有许多许多

 

这件事情,很重要!

 

  图布巴图和老伴骑行在自己种植的梭梭林里(2017年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治沙“愚公”内蒙古的图布巴图

 

一年365天

 

有300多天在林子里与梭梭相伴

 

十几年来

 

他带着妻子

 

把5万多棵梭梭植进荒凉的沙漠里

 

这件事情,很重要!

 

  马云平夫妻治理的绿地与旁边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2018年8月1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内蒙古的马云平和妻子

 

于2000年主动承包了3700多亩沙地

 

十几年过去了

 

这片沙地被20多万棵树木覆盖

 

野花野草分布其中

 

一片生机盎然

 

这件事情,很重要!

 

  三北防护林奈曼建设成果。(孟来 摄)

 

沙地种树十分艰苦

 

成活率也不高

 

但内蒙古宝秀兰坚持了下来

 

20多年来,她带领村民

 

一共绿化了两万七千多亩沙地

 

治沙致富,增绿增收

 

“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

 

……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

 

截至2025年1月

 

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

 

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与自然

 

相互依存,也相互影响着

 

山水林田湖草沙

 

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这件事情,很重要!

 

人的命脉在田

 

这件事情,很重要!

 

田的命脉在水

 

这件事情,很重要!

 

水的命脉在山

 

这件事情,很重要!

 

山的命脉在土

 

这件事情,很重要!

 

土的命脉在树

 

今天,3月12日

 

是中国第47个植树节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如果可以

 

去种一棵树吧

 

播撒绿色的种子

 

趁春风和暖,趁万物复苏

 

这件事情,很重要!

 

种下生机和希望

 

种下一树独绿

 

然后,汇作万树成荫

 

这件事情,很重要!

 

让树张力,拉满!!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

 

策划:刘洪 牟彦秋

 

统筹:梁甜甜 董静雪 赵晓燕 陈璟春

 

作者:肇蕾

标签: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