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两岸融合过程中角色及影响

新媒体在两岸融合过程中角色及影响

 

柳金财(资料图)

 

作者 柳金财(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两岸文化交流及传播在定位上,系属于低阶政治,涉及认同、价值、文化观念意识型态传递。这几十年来,不仅大陆影视剧、流行文化已全方位进入台湾社会,同时新媒体也广为台湾民众所采用,尤其是青年世代。这助于化解“去中国化”及“文化台独”、“天然独”的影响,显示两岸民众具有同宗同种、文化同根同源亲近性。尤其透过流行文化及新媒体传播,重塑两岸青年文化认同与重建集体共同记忆,打造两岸未来进一步政治统合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台湾高中职生使用大陆社交媒体颇为普遍,显示TiKYOK、小红书、微博分别排名3、6、8位,通过前述新媒体台湾民众融入华语流行文化圈层;小红书在台湾很受欢迎,许多华人都挺喜欢的,尤其是年轻社会族群。许多年轻人并未因政治观感,而不使用大陆所制造APP。此外,近两年来大陆社会所精心制作的戏剧,例如《山海情》、《人世间》、《三十而已》、《狂飙》等戏剧,普遍受到台湾民众喜爱,反映大陆真实面貌现代剧受到年轻人追捧。

 

这对缓解“台独”分离主义势力实施“去中国化”、“文化台独”政策或有缓解作用。许多台湾青年喜欢TiKYOK、小红书、微博,习惯用大陆流行语、流行梗,增进对大陆社会接受度及中华文化喜好成读,虽有助于两岸关系缓和,但不代表必然会立即化解两岸政治分歧。

 

毋庸置疑,固然目前台湾社会小红书热,显示台湾青少年喜爱大陆新媒体,对台青产生去“台独”政治化的认同形塑,借由去政治化互动、虚拟化社群意识及趋同效应,建立认同形塑机制。从日常生活中各领域吸收青少年族群注意力,塑造积极正面观感。这对促进台湾年青人对大陆文化认同有所助益,但要转化成为政治认同仍属不易,这是涓滴细微两岸民心打造工程。

 

例如在台湾地方层级选举与行政当局层级选举中,无论是新媒体或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对年轻人在统“独”议题及国族认同争论,影响力不同。年轻世代越来越受新媒体影响,包括大陆新媒体及台湾新媒体皆会产生作用。

 

目前影响台湾选举的青年选票约300万票,青年一代属于网络世代,其使用社交媒体情况影响青年政治参与型态及价值观、态度形成。台湾民众平均拥有6.5个不同社交媒体平台,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2018年地方县市长选举、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以2020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最吸引年轻族群参与,40岁以下投票率高达70%。毋庸置疑,新媒体传播不仅影响年青人文化意识价值,也可能某种程度形塑青年政治态度及观念,且具有政治动员作用及效应。

 

不容否认,这些网络社交新媒体,皆以短平快为主要呈现形式,从很快接收到议题由冷漠态度转为积极,易因片面消息而被煽动情绪,可能造成台湾社会年轻人两岸观产生偏差。

 

台湾年轻人未必理解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关系架构,需要政治前提“九二共识”及既往签署23项协议系奠立在“九二共识”;且有些持“激进台独”主张候选人,基于选票极大化目标刻意营造“大陆威胁论”、标签化“九二共识”等于“一国两制”,无法分辨之。这就会强化台湾年轻人对大陆威胁认知,及排斥“九二共识”,认为只要认同“九二共识”就是接受“一国两制”。

 

换言之,在网络社交媒体中,透过各种信息及信息传播,对台湾青年政治参与产生影响,具有澄清、解构、重构及形塑青年文化价值观及政治态度作用。

 

然从新媒体所传播大陆流行文化,对当前台湾社会统“独”争辩、发展虽有影响,但却非无远弗届、不能过于高估,从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到国族认同建构,到国家统一完成,应非完全线性思维及发展逻辑。这不仅需要两岸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拓展延伸到两岸各领域融合及建立共识、具有共同价值观。

 

融合不只是描述现在状态,更是促进未来两岸民众心灵契合。融合需要双向、互惠及平等。两岸融合发展,更需要制度对接、民心相向、信息对称、多面向推动及全方位落实。

标签:两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