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非遗讲故事|千年邢窑 历久弥新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2-10-27 10:50:39 | 来源: 新华社 |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上,发现了6万多件中国唐代陶瓷器,其中就有邢窑白瓷。可见,在唐代,白瓷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在河北省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忠说。
张志忠在进行邢窑白瓷拉坯作业。(陈雷 摄)
邢窑窑址主要分布在今天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临城县、内丘县一带。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年59岁的张志忠,从1980年至今一直致力于邢窑陶瓷烧制技艺恢复和邢窑文化研究。在邢窑文化博览园邢窑陶瓷制作室内,拉坯机“嗡嗡”旋转着,泥料在张志忠手中不断变换形状,只一会儿工夫,一个茶杯的毛坯便成型了。
“邢窑创烧于北朝,鼎盛于唐朝,到元代逐渐销声匿迹,烧制技艺失传。”张志忠说。尽管古籍上多有记载,但由于没有发现窑址,邢窑一直成谜。1980年以来,相关部门先后在邢台发现多处窑址,逐渐揭开了邢窑的神秘面纱。
张志忠为邢窑白瓷雕花。(陈雷 摄)
1986年底,经过大量试验,张志忠所在的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成功烧制出“接近唐代邢瓷”的21种邢窑仿制品,邢窑烧制技艺逐渐恢复。
“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莹泽如玉,是盛唐时期的文化符号之一。”张志忠说,当代白瓷既要发扬邢窑的精神风貌和特征,又要有所创新,展现时尚。
张志忠精益求精。他经常花费数年时间研究、修改,才会将某个作品定型。近年来,张志忠将更多精力花在邢窑文化传承上,通过编辑书籍、学校授课等多种方式教授邢窑陶瓷烧制技艺。
张志忠将邢窑白瓷装窑。(陈雷 摄)
为推动邢窑文化薪火相传,邢台学院开设了陶瓷工艺学、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等17门专业课程。邢台市邢瓷烧制技艺研究院、内丘县职教中心等通过举办创作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人才。
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成为千年窑火的守护者。2016年,吴晓楷进入邢台学院学习邢窑陶瓷烧制技艺,毕业后跟随张志忠继续学习。在邢窑文化博览园,这名“95后”年轻人熟练地拉坯、雕花、上釉,认真而沉稳。他说:“邢窑的千年积淀深深吸引着我,我想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者,让邢窑继续绽放光彩。”新华社记者巩志宏
相关新闻
- 2022-08-29千年窑火瓷韵新
- 2022-06-132000万古瓷片“china”基因传递“China”文明
- 2022-05-27潮来潮往 韩江两岸是故乡
- 2021-04-07创造属于新一代的“窑变”
新闻推荐
- 习近平在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的主旨讲话2025-05-13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2025-05-13
- 海协会四届三次理事会会议在京召开2025-05-13
- 中方: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2025-05-13
- 第3届“彩云之约”海外台胞云南行系列活动在昆明启幕2025-05-13
- 祖国好,台湾才能好——两岸学者谈中国式现代化与台湾未来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