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小米,凭啥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8000年种植历史,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价值逾百亿元……是的,这些“华丽的大词”,说的都是一粒小小的谷物——敖汉小米。

 

世界小米看中国,中国小米在敖汉。近日,光明日报记者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新生活 新业态 新面貌”主题集中采访团来到被称为“世界小米之乡”的赤峰市敖汉旗,近距离了解敖汉小米的前世今生,探寻其所承载的厚重文化。

 

敖汉旗地处努鲁儿虎山北麓,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大县,8300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古代文化遗址4000余处。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兴隆沟遗址发现了1500多粒碳化粟和黍的籽粒,经鉴定,这些籽粒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是最早人工栽植形态的谷物。这一发现,奠定了敖汉旗是全球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的重要地位。201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敖汉小米,凭啥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敖汉小米,凭啥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8000年前的碳化粟粒,现收藏于敖汉小米博物馆;8000年后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敖汉小米

 

粟,亦名稷,俗称谷子,去壳即小米,被称为“五谷之首”。敖汉小米在当地的种植从未中断,延续至今,哺育了当地人民,也见证了中华农耕文明的萌芽与成长。“在敖汉境内的众多史前文化遗址地,都发现了与旱作农业相关的生产工具。”敖汉旗副旗长宝林佳说,“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是农耕文明起源的关键和决定性要素。”

 

在数千年的农业耕作实践中,敖汉人民逐步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旱作农业文化。“庙会、祭星、祈雨、撒灯、呼图格沁、跑黄河等民俗文化活动,被世代传承下来。”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徐峰认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指导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精神血脉。”

 

敖汉小米,凭啥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敖汉小米在当地的种植从未中断,延续至今

 

颗粒饱满,色泽金黄,传承8000年的敖汉小米,以其优良品质和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广泛认可。2013年,敖汉小米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又分别在中国农产品国际交易博览会、米兰世博会上展出并获得金奖。2014年起,敖汉旗连续承办八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进一步向全世界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2016年,敖汉谷子种子搭乘“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遨游太空。2019年,敖汉小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估值达113.53亿元。2020年,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减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敖汉小米,凭啥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敖汉旗已成为农耕文化旅游目的地

 

“历经时代变迁,敖汉小米这一古老物种没有消失湮灭,依然在滋养百姓,而且日益绽放新活力,堪称中华农耕文明保护与发展的‘活化石’。”徐峰介绍,为唤醒留存于老百姓心中的农耕文化记忆,敖汉旗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农耕记忆口述史”发掘整理活动;建设了敖汉小米博物馆、旱作农业主题公园、世界谷种研发基地、农耕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办了农业文化遗产主题餐厅、小米饭农家院,并开发了小米饮料、小米锅巴、小米酒等系列旅游文化产品。

 

“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是发展。”宝林佳表示,“我们将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全方位提升敖汉小米品牌知名度,让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大放异彩。”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