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保护和气候变化

202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保护和气候变化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公布的2022年度主题是“遗产和气候”。简单鲜明地点出了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传承文明,既要尊重历史,也要敬畏自然。

 

202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保护和气候变化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今天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在京组织召开“遗产和气候”学术研讨会,特邀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部门机构、考古、建筑、气象、农业等领域专家参加探讨。主题围绕“气候变化的国际趋势与国内遗产保护对策”“遗产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管理策略”“新科技手段在保护遗产领域的应用”以及“特定气候条件下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这几个方面展开交流和沟通。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深度关切其中的遗产保护议题。国家文物局一直积极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着力探索构建文物防灾减灾体系,建立汛期文物灾情信息报告与应急处置制度,出台《关于加强桥梁文物防灾减灾的工作意见》等文件,对特定类型文物应对极端气候提出了指导意见。

 

202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遗产保护和气候变化

 

这些年国内时常出现极端降水,此前较少面临洪雨的北方也饱受灾患。2021年,河南、山西等地强降雨对古遗址、古建筑、历史城镇带来了很大破坏。甚至有“中国旱极”之称的敦煌也出现了极为罕见的冰雹雨现象。如何妥善应对,我们尚缺少经验可以参考。

 

2022年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正式公布,除了再次通过实证表明全球温室气体年平均排放量处于人类历史上最高水平之处,还关注到了应对行动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报告指出,一些应对方案可以吸收和储存碳,例如在城市中形成公园和开放空间、湿地和城市农业的网络可以减少洪水风险和减少热岛效应,以及在钢铁和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在此背景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积极呼吁践行国家减碳目标,探索使用环保材料与技术,创造更多遗产保护与可持续、绿色发展有机结合的优秀案例。

 

(总台央视记者 田云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