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改善两岸关系是台湾走出“闷经济”的正道
编辑: 何婧 | 时间: 2022-01-06 17:34:31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国各地关区纷纷传来进出口业务“捷报”,外贸企业积极在线申领RCEP原产地证书。元旦当天,北京的气动元件、天津的医护防疫材料、浙江舟山的小海鲜、浙江绍兴的菊花、浙江湖州的纺织服装等出口商品都成功拿到了RCEP原产地证书,企业切实享受到了RCEP这个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的政策红利。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真金白银的利好一一兑现,已核准的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到2030年,RCEP有望带动成员国出口净增加5190亿美元,国民收入净增加1860亿美元。
与RCEP区域距离最近的台湾地区却因为不在名单之列而异常寂寞,这引发了岛内各界的反思热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台湾不在RCEP名单中,这对台湾的产业发展非常不利。“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大年说,RCEP生效对岛内传统产业的冲击很大,甚至将超过对电子产业的冲击,“这是需要面对的严肃问题。”
目前,台湾出口产品中大约六成是流向RCEP区域的。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1996年通过的《资讯科技协定》,即便台湾出口到RCEP地区的约70%的产品如电子零组配件、半导体设备等已是减免关税的,但是另外30%的传统产业比如机械、纺织、金属、塑化品等产品仍将面临较高的关税。岛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这将大大影响这部分产品在RCEP区域的价格竞争力,并最终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的就业、薪资与税收水平等。
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崛起并日渐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台湾却一直因为没有处理好两岸关系而不断被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边缘化,加上岛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资本不断外移而减缓了产业创新进程,致使台湾经济增长持续减速,出现“产业空洞化”并进入“闷经济”状态。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认为,台湾是一个浅碟型的经济体,赖以发展的自身资源和市场有限,一定要藉助岛外资源和市场进行全球化运作才能发展自己,所以,台湾应该与自己的主要经贸伙伴合作,实现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一体化发展。在这些贸易伙伴中,中国大陆无疑是体量最大的、最重要的,RCEP地区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实现与大陆积极互动的前提就是要改善两岸关系,这是台湾唯一的正道。
香港中评社的评论说, RCEP已经正式运作,台湾只能在门外兴叹,这一切都与民进党当局现行的“反中抗中”政策有关。为了扭转局面,民进党当局应该在改善两岸关系上寻找突破口,而不是反向操作继续恶化两岸关系,至少现阶段应该积极维护和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否则,“在这一波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开放合作中,台湾地区因为未能参与而势必受到冲击。”
台湾的海峡两岸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邓哲伟表示,面对严峻的疫情,大陆作为台湾的最大出口市场,是岛内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新的一年,期许两岸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裴金佳不久前表示,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推进实施,以及RCEP生效实施,大陆发展空间更大,机遇更多,台商台企在大陆将更加大有可为。(作者:左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