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攻坚,唯有创新——香港多管齐下建设国际创科中心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20-11-30 11:00:20 | 来源: 新华网 |
香港受到持续多时的社会事件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未来经济需要找到新起点,创科是重要出路。
事实上,香港近年积极推动创新科技发展,特区政府和科研机构通过汇聚人才、加强与内地合作等措施,多管齐下,锐意将香港打造为国际创科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其中的重要机遇和动力,香港可凭其独特优势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实现互补发展。
同为大湾区城市的深圳毗邻香港,两地在创科产业发展上具有不同的优势。香港的国际化环境有利于汇聚各地人才,深圳则拥有完善的工业制造基础,两地能做到互相补足,强强联手,在创科合作上两地正不断深化。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港深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意两地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实现“一国两制”下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
林郑月娥透露,深港两地正研究在香港园区首批楼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园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创园区的部分地方,让有兴趣开展大湾区业务的机构和企业先落户深圳科创园区。这项建议受到业界欢迎。
香港的高等教育具有全球竞争力,为基础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土壤。虽然如此,团结香港基金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香港在技术转移方面比较薄弱,建议加强香港院校技术转移能力,缔造蓬勃的科创生态。
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介绍,特区政府一直关注知识转移和商品化项目。其中“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鼓励大学团队成立初创企业,培养人才,从而释放香港科研力量及促进研发成果。截至9月,该计划已为293家初创企业发放超过2亿港元资助。
薛永恒说,特区政府将继续不遗余力推动上游研发,鼓励中游科研知识和技术转移,促进更多下游科研成果转化及实践。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洪为民日前表示,香港最终要做到生产应用,才能产生经济价值。面向整个大湾区市场,香港需要更多的应用研究,着力于将研究变为产值,而在这个过程中,导向、投资和量化生产都十分重要。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黄锦辉表示,香港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员,他们将很多国际研究题目带到香港进行,令香港基础科研水平提升。可是香港缺少市场,因此应放眼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研究技术推向这个庞大市场进行量产。
人才更是创科发展成功的关键。过去3年,特区政府已就各项创科人才培训计划投放超过68亿港元。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是香港特区政府的重点项目,吸引世界各地的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落户香港。今年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建议推出为期5年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吸引海外工作的杰出科研人才。
洪为民认为,香港要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扮演国际人才中心的角色,吸引国际人才来香港,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出力。香港除了吸引教员和高端科学家外,也要吸引未来的科学家来港工作,这对于提升香港人才素质有很大帮助。
除了吸引海外人才,香港也重视培育本地科研人才,尤其年轻人是香港未来创科发展最重要的原动力。特区政府因而采取了相关举措,包括推出“研究人才库”计划,资助创科机构聘用香港本地高校毕业的人才,以鼓励年轻人投身创科行业。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创科发展的势头下,金融科技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特区政府的绿色债券计划去年5月首次发行10亿美元政府绿债,深受投资者欢迎。2020/2021年度起的5年内,将再发行共约660亿港元,继续为香港和区内的潜在绿债发行人提供重要的基准。
薛永恒表示,香港除了着力发展本地的金融科技外,应该更好把握“十四五”规划下大湾区金融科技的机遇。他相信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方面的优势,加上大湾区其他城市在金融创新领域的水平,一定能将大湾区建设成全球领先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新华社香港电 记者张雅诗
新闻推荐
- 两岸携手工程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11-25
- 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落幕2024-11-25
- 马龙确定访台,台湾球迷直呼“请假去看龙哥”!2024-11-25
- 朱立伦强调“中华民族是根、中华文化是本” 马英九12字批赖清德“新两国论”2024-11-25
- 青春相约·逐梦燕赵——2024首届冀台冰雪嘉年华暨冰雪产业推介会在张家口市举办2024-11-25
- 台胞“首来族”的专属福利——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免票之旅盛大开启!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