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生态生产生活的和谐篇章

书写生态生产生活的和谐篇章

 

玉树生态大写意。

 

书写生态生产生活的和谐篇章

 

保护站附近正在觅食的藏羚羊。

 

书写生态生产生活的和谐篇章

 

水草丰茂的三江源头。本报记者 洪玉杰 摄

 

初春,晨曦的阳光刚透露出光芒,站在玉树当代山举目四望:江山清绝,美轮美奂。奔流的巴塘河,把沉痛埋向历史深处,也把绿色江源的梦想激荡在雪域高原天空;千年的唐蕃古道、修复如初的古迹,已经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倾诉着“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沧海桑田。

 

诚然,从绿色发展的意义上讲,玉树就是青海的一个缩影。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的嘱托,玉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以赴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承载着保护“中华水塔”重任的玉树,作为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生态保护与建设迫在眉睫。回眸玉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历程,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举足轻重”,玉树立足独特的生态区位优势,始终牢记对全国生态安全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用绿色感恩,用生态报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精心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数据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力的说明。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3.2%提高到了2019年的3.97%;2010年至2019年累计实施荒漠化和黑土滩治理面积30.9万公顷,尤其是2013年后,玉树设立探矿权全部停止,所有规划内的水电开发项目全面叫停,历史遗留过采区生态修复深入推进。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将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转化为“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实际行动,把三江源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坚守好、最大的责任担当好、最大的民生保障好,这成为玉树人民一个永远的主题。 

 

我们看到,在党的十九大期间,玉树“最美童心生态项链”的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有3个孩子,他们把塑料袋等垃圾塞进空的饮料瓶中,再将饮料瓶串成一串挂在身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玉树已经深入人心,就算是小孩子也知道要保护草原,爱护环境。

 

我们看到,澜沧江畔的年都村通过“野生动物+科学家+科技+农牧民”微治理试点的创新成效,通过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输出等形式参与特许经营,通过生态体验、自然观察、溯源母亲河、极限徒步体验等活动,积极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新模式。

 

我们看到,三江源生态法庭正式挂牌成立。落实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和“三审合一”制度,回应三江源生态地区司法保护的需求,集中管辖三江源地区涉及生态保护审判、民刑事诉讼案件,包括涉及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案件、气候变化引发的案件,各类生态资源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等。

 

我们看到,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模式在推广。以杂多县为例,根据生活垃圾的组成、利用价值以及环境影响等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实现“垃圾不落地,出门就分类……”

 

十年转折,十年蝶变。如今,玉树已有1.8万人走上生态公益性岗位。 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湿地面积有所扩大、江河径流量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有所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有所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这一系列成绩意味着经过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这里呈现出了“增水、增草、增鸟、增收入、增和谐”的“五增”现象,玉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下,玉树切实担负起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设“生态玉树”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指导、组织、协调和督导职能,充分发挥各族群众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建立新型绿色绩效考评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玉树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上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玉树模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草原、牛羊,在感恩奋进的路上,新玉树从未停息、从未放弃,正一步步向绿色要“发展红利”的方向迈进。正如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所讲:“不遗余力、全力以赴、义不容辞地保护生态环境是玉树亘古不变的责任和使命。当三江源今天和明天的发展蓝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玉树各族干部群众正在同知、同感、同奋进,更好地从生态脆弱的窘境中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功之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