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回望三十年 和声共筑新平台
编辑: 马晓叶 | 时间: 2017-11-30 17:27:12 | 来源: 北京日报 |
初冬的北京,一支高规格代表团的到来,让海峡两岸媒体交流迅速升温。
11月24日至25日,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协办的“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在京举行。两岸百余家媒体及相关机构的代表如约而至,汇聚一堂,围绕“携手·和声”主题,回顾两岸新闻交流30年历程,共话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
砥砺破冰
“今年是两岸开启交流30周年,也是两岸新闻交流30周年。当年两岸隔绝的坚冰,是由新闻记者的采访打破的,两岸媒体的交流合作,也为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24日上午会见参加本届峰会的两岸新闻媒体代表时,语重心长对媒体人的历史担当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两岸媒体勇于担当,善尽社会责任,坚持为民发声,讲好两岸故事,努力做‘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的维护者、同胞心灵契合的促进者、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者、‘台独’分裂言行的反对者,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0年历史更替,台湾岛内政局更迭,两岸新闻交流的破冰之旅,还早于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乡探亲。媒体人作为时代记录者,经历了两岸关系发展从破冰到萌芽,从热络到再次转冷的过程,但沟通的门一旦打开,就没有什么力量再能阻碍。
进入新时代,总结回顾两岸新闻交流30年,明确我们共同所处的历史方位,正是本次峰会担当的历史之责。在本届峰会“两岸新闻交流30周年”主题论坛上,一批两岸新闻交往破冰时代的参与者、亲历者为此而来,旧雨新知聚首,话题多多,感慨万千。
本次台湾媒体代表团顾问、自立晚报原总编辑陈国祥,是30年前首批台湾记者赴大陆采访的策划者。陈国祥说:“这是一次政治上的历史性创举,从此以后两岸之间的新闻交流一泻千里、波澜壮阔。这种新闻交流大大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相互了解。”
展望未来,陈国祥说:“两岸政府应该秉持自信,大力扫除新闻交流现存的障碍。值此中华民族复兴和华人发展的盛世,我们两岸的新闻工作者实在有必要在新闻交流上面积极推进,创造两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1991年首批赴台湾采访的大陆新闻记者之一郭伟峰,现在已是中评社社长。在他看来,开启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对他个人来说是偶然,但对历史来说是必然。这个偶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郭伟峰首访台湾,一个最深感受就是台湾对大陆真的是完全不了解。他举例说,当时台湾一个大报的记者,专门拿一瓶可口可乐给他介绍,以为大陆没有这样的美国产品。
台湾归来之后,郭伟峰立下志愿,做一个沟通两岸传达善意、维护两岸和平的媒体人。六年后他辞掉中国新闻社的工作,赤手空拳来到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以及现在的中评社,从到处求广告求钱,到今天拥有了通讯社、智库、杂志、出版社,为两岸民众信息的分享做出了一份努力。
回首三十年,未来会更好。
“台湾和大陆同宗同源,两岸的交流从隔绝到热络,还有我们今天的峰会,我们是不会再走回头路的。”新一代台湾媒体领军人物,旺旺集团副董事长、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总裁蔡绍中把目光着眼于未来。他表示,旺旺中时媒体集团一直坚持“遵道理性、珍爱台湾”的道路,始终相信两岸好、台湾才会好。“作为台湾媒体,如果我们没有对中华民族的爱,就没有办法爱两岸,也就不会真正爱台湾。”
融媒共赢
“大陆网民人均每天消费资讯时长67分钟”“中小城市更喜欢标题党”“超半数用户对内容泛滥感到担忧”“自媒体用户红利触顶”……在本届峰会“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主论坛上,腾讯网总编辑李方用一份新鲜出炉的调查数据,全面解析了当下华文新媒体发展趋势,引得两岸媒体人纷纷举起手机抓拍一个个颇具参考性的数字。
首届峰会举办时,国台办负责人就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两岸媒体交流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品类最全的一次盛会。”现在,BAT三巨头之一的腾讯等越来越多新媒体业态机构的参与,使得峰会不仅是一次盛会,更成为两岸媒体人交流的机制化、规模化平台。
三年来,台湾媒体代表团参会人数从第一届的35人增至第二届的81人,今年更是超过百人。人员结构也更加多元,既有两岸知名传统媒体掌门人、新媒体从业者,以及媒体研究学者、青年媒体代表,还有超越媒体层面的腾讯等互联网业态精英。
峰会的地理覆盖范围也更广,台湾方面涵盖了台北、高雄、屏东、澎湖等地,大陆方面既有中央媒体,也有京津冀等地方报纸、电视台、电台和新媒体。
“两岸媒体交流并非没有既有平台,但系统性、规划性最强的就是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如今峰会到了第三个年头,从破冰到相知相融,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连续参加过三届峰会的台湾旺报社长黄清龙对峰会的进步很有发言权。
他三年来不同的发言主题恰恰体现了这种转变。
首届峰会时,黄清龙发言围绕旺报聚焦大陆新闻而取得逆市上扬的好成绩,向大家介绍媒体作为桥梁沟通两岸的重要性。第二届峰会时,他着重讲述两岸共同文化血脉给媒体合作带来的可能性。
到了本届峰会,黄清龙的关注点更加务实。他直言不讳地说:“携手和声是大家美好的愿望,但坦白说,难度很大。两岸媒体属性、市场规模和产业形态差别很大,媒体同仁们分享的经验很多都很难直接借鉴,两岸媒体更高程度的合作到底该从哪些领域切入,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两岸媒体要进一步扩大联结、有效合作,共同应对传媒变革。他抛出的问题也是媒体峰会这个平台要解决的痛点所在。
“非媒体人士”——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集团董事长袁岳为黄清龙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台湾很多生活消费类创新创业项目很棒,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先让这部分媒体形态进入大陆市场,享受大陆发展红利,以此为基础可以产生更多充满想象力的融合发展机遇。”
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媒体人思维激荡,才能产生这样的火花。
“两岸传统媒体人要拥抱新媒体,以优质新闻担当融媒世界主力军,赢得话语权” “转型时代媒体人要向产品经理角色转变”“媒体融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做深做细垂直内容供给”“两岸媒体融合要继续搭建更多高质量的合作平台”……“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主论坛上,18位发言人展开的“头脑风暴”,让两岸媒体融合共赢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晰。
不忘初心
1987年李永得、徐璐赴大陆采访;6年后的1993年,一支台湾媒体参访团首次登陆,实现了两岸媒体层面的首次访问交流。这就是由袁希光率领的台北市报业公会参访团。
今年,袁希光之子、台湾“中华新闻记者协会”理事长袁天明已经是第三次来京参加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了。忆及父辈的往事,年逾花甲的袁天明感慨不已。
长期致力于两岸媒体的互动交流,每年都邀请大陆媒体组团赴台访问,袁希光、袁天明父子可谓是30年两岸媒体交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袁天明说:“我父亲他们当年来大陆的时候,大陆的电视媒体起步的时间还不长,他们还去长沙给湖南广电的朋友介绍经验。一晃这么多年,湖南卫视在制作水平上不但超过了众多的台湾电视媒体,在大陆也已经成为影响力最大的频道之一了。”
两岸媒体人交流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业务层面,同时也背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000年,台湾政局发生巨大变动,身为台湾最有影响的广播电台——大众广播公司(KISS Radio)负责人的袁韵婕立即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变化可能为两岸关系带来的影响。“我就怕民进党一上台,会让大陆的媒体了解不到台湾的真实情况,从而带给大陆民众关于台湾负面的印象。”
从那时起,凭借自身在台湾传媒界的影响力和促进两岸交流的一腔热忱,袁韵婕开始投身于推动两岸交流的事业,穿梭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为的是把两岸真实、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对方。
是什么促使他们为两岸媒体的交流往来奔波、不知疲倦?毫无疑问,袁天明和袁韵婕所作的努力,都和那份与生俱来、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那份“初心”密不可分。袁希光、袁天明父子先后担任社长的自由新闻社,是1950年在于右任先生支持下创立的;而正是袁韵婕的祖父袁凤举,于1937年在日寇占领的阴影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凤鸣广播电台。
两位老人谈起家族血脉的渊源掌故,言语间的一份自豪感仍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不忘初心,这份热忱,正是属于每一个海峡两岸中华儿女、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初心。
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倪炎元也参加了全部三届峰会,他切身感受到了峰会对促进两岸媒体人交流合作的巨大作用。但他发现,峰会举办到第三届,像他这样的老面孔还是为数不少。他希望峰会的平台效应能够延续下去,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平台和契机,能够让更多新面孔加入到两岸媒体交流的热潮当中,从而为两岸共同的进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台湾中视董事、实践大学副教授赖岳谦长年研究两岸关系,常常在两岸电视节目中亮相评论时事政治,既是学者也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媒体报道对民众思想的引导作用太大了。一个简单的事件,经过媒体的渲染和加工,就可能直接对两岸民众的相互印象产生巨大影响。”他认为,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两岸一家亲”,让两岸在未来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媒体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两岸媒体人理应共同努力,让两岸关系航向健康、正确的方向。
正如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发起人之一、中国记协副主席、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傅华所说,通过峰会的平台,两岸媒体人已然渐行渐近、渐行渐通,但媒体人的使命还不止于此,我们还要助两岸民心相通,进而谋未来之通,以至启迪世界之通。 (本报记者 王皓 范俊生 实习记者 白波)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