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30年来“台独外交”失败之我见

今年是两岸开启交流30周年。近30年来,台湾“独派”和绿营政客在多数时间把持了台湾的朝政。李登辉、陈水扁和蔡英文三人有着共同的突破一中框架和让台湾“独立自主”走向世界的终极目标,却因政治性格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路径。老谋深算的李登辉戒急用忍、以退为进的“务实外交”为后任者铺设了基本框架;律师出身的陈水扁则是精算和冒险有余而政治格局不足,其“烽火外交”最终落得天怒人怨的结局;而同时继承了李的战略思维、扁的律师性格的蔡英文,则在前者经验教训基础上,以更为模糊、隐忍、阴柔的方式,和更加系统、长远的思维推行其“柔性台独外交”。

 

总体而言,30年来台湾“外交政策”的主流都是以争取“国际生存空间”之名,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势必受到大陆的坚决反击,且世界多数国家奉行一中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台湾的“外交空间”,也决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李登辉时期:以退为进的“务实外交”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会员席位,联大2758号决议确立了一中框架在国际上的规范地位后,台湾的“国际参与”因失去合法性而举步维艰。1989年后,李登辉一改两蒋时期“汉贼不两立”政策,推行“务实外交”。

 

“务实外交”与蒋经国末期“弹性外交”的根本分野是不再坚持对中国的代表权,而是凸显“中华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目标。李任内积极开展“过境外交”、“度假外交”、“观礼外交”,先后30余次“出访”;每年邀请“邦交国”在联大发言、提案,鼓吹“中华民国返联”,谋求与大陆“并存”。1995年,李用重金打通美国国会和总统克林顿的关节,实现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访美”,引发1995-1999年的两次台海危机。

 

李登辉的做法为后续台湾领导人争取“国际空间”设定了模板,在扁、马、蔡三朝得到不断的重复和演绎。

 

陈水扁时期:引火自焚的“烽火外交”

 

2000年5月,民进党首次执政。2002年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后,“务实外交”升级为“全民外交”,意图在台湾无法突破一中框架和与大陆正面冲突的情况下,转守为攻,在国际社会打游击战和争取空间,也被称为“烽火外交”。

 

陈水扁将“烽火外交”视为制造“国际能见度”、凸显台湾“事实存在”和释放“台独成就感”的机会,提出“以台湾名义加入国际组织”,或者以“技术层面因素”谋求参与WHO、WHA等以政府为成员的专业性国际组织;通过重金收买、经济援助挖大陆“墙脚”;在一些“非邦交国”收买“亲台”势力,造成这些国家对华政策的内部不一致。

 

但岛内各界逐渐发现,“烽火外交”造成两岸关系恶化、统“独”对立和族群矛盾激化,“拼外交”补“政绩”的效用越来越差。事实上,尽管扁斥巨资“固邦”,但其任内台湾丢掉9个“邦交国”,总数降至23个,证明“烽火外交”已经实质破功。

 

更让陈水扁始料未及的是,“烽火外交”招致美国猜忌。曾称要“武力协防台湾”的小布什因扁不断挑动“入联公投”、“正名制宪”而视其为“麻烦制造者”,直接导致美台关系恶化。最终,在台湾2008年“大选”时,美国选择支持“亲中”的马英九。而正是马推行的“活路外交”,较成功地让台湾在大国博弈间找到了均衡,为台湾实现正常、合理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参与”的可行路径进行了一次有益但短暂的探索。

 

蔡英文时期:所谓“踏实外交”不踏实

 

2016年5月,口称“维持现状”的蔡英文上台执政,作为李登辉的忠实门徒和陈水扁的下属,蔡既不放弃“活路外交”的政治遗产,又要借鉴李、扁经验教训,寻找一条能够更有效、更可持续的让台湾“走出去”“柔性台独”的道路。

 

因此,蔡英文一方面延续了其回避和否认一中原则与“九二共识”的态度,设定了“亲美日,远大陆”的“外交”原则;一方面又刻意模糊两岸立场,以及减少“点火”和压抑“独派”冲动,表现其“不挑衅、无意外、可预测”的“踏实外交”取向。

 

蔡当局“中华民国是台湾,是独立主权国家”的论述,为“柔性台独”提出了可见的初阶目标,使其不必主动“点火”,而可专注于发展与主要国家的“实质关系”。蔡当局还将“踏实外交”整合到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柔性台独”系统工程中,并且更加强调“人的层次”,例如,蔡的“新南向”虽然与李扁“南向”做法相似,都包括将台商台资从大陆导引向东南亚,但蔡当局还表现出加深与东南亚国家社会、人文和种族连结的野心。蔡当局以单边免签等政策吸引“南向”外劳、留学生和外配,推广岛内东南亚“母语”教学,强调台湾属于“南岛语族文化圈”等手段,推动台湾与“南向”国家进行深度的社会民族融合,最终谋求更改岛内的“国族认同”,创造出基于“多元文明”而与汉族文化无关的“台湾种族”,为其“柔性台独”搭积木。因此,虽然“新南向”如李扁时期一样在政治和经济上磕磕绊绊,却有不容小觑的潜在影响。

 

在此基础上,蔡当局初步实现了增进与主要大国的“实质关系”的进展。

 

首先,台美关系暗流涌动、虚中求实。在中美元首会晤、台巴“断交”等事件刺激下,不甘被动等待的蔡当局主动出击,提出“台美关系新架构”,并通过重金“公关”,一方面打通特朗普本人的关节,实现“川蔡通话”等政治“揩油”,另一方面收买“亲台反华”势力,如国会“台湾连线”向特朗普施压以影响其决策。国会先后提出包含“亲台”条款的《国防授权法案》、“台湾旅行法案”和“台湾安全法案”,并加速了特朗普任内首次对台军售,还促成薛瑞福等“亲台派”进入美国涉台部门。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美关系通过元首会晤重回正轨之后,台美尚可借助“一中政策模糊性”谋求升级“实质关系”,在充满多种可能性的未来,“台湾牌”将能超越短线要价,在更广的维度上为美国提供更多地缘政治可能。美台双方皆有让台湾成为美西太平洋桥头堡的战略默契,美国有意将台湾整合到美国的东北亚安全棋局和印太战略之中,构建以反导体系、情报共享为核心的“美日韩台东亚小北约”,并将台湾整合到美国军工产业链中,深化双方的“军事准同盟”合作水平;在经济社会层面,除了加速双边经贸谈判,美国还试图通过赋予台湾“快速通关”等优待,以软硬两手瓦解台湾的自主性,最终让台湾沦为美国的政治附庸。

 

在大陆提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愿景之时,美国也对台湾有自己的终极政治想象。对此,蔡当局则表现出强烈的“挟洋自重”和依赖美国“以武拒统”意愿。

 

其次,台日关系酝酿实质提升,合谋色彩强烈。当前的台、日当局均以中国大陆为最大假想敌,对内均需转嫁执政矛盾,其地缘政治路线有广泛交集,双方在升级台日关系上展现高度的合谋色彩。例如,日本现总务副大臣赤间二郎公开访台、日台对驻的窗口单位相应更名,都是试图突破“七二体制”,构筑台日高层互信;公开谋求“美日安保体系”实质覆盖台湾,以及展开军事对话和情报共享;经济上不但通过日本农产品输台解禁和地方经济交流升级,谋求“互惠互补”,还分进合击开发东南亚,推动多边经济整合以对抗“一带一路”;此外,“独派”与日“亲台派”还以民间交流为掩护公开勾连,塑造“反华价值同盟”。

 

不过,虽然台日关系的调整兼具“柔性”、“刚性”和“韧性”,但地缘政治规定性仍是台日关系的阈值所在。一方面,中日弈局是长期、复杂的斗争,另一方面,美国仍是台日关系幕后执棋者。美日的对华战略定位和打“台湾牌”的力度并不一致,特朗普更多视台湾为筹码,自居“自由世界盟主”的美国也不允许有独立于美战略利益和“管控”范围之外的台日关系。

 

值得玩味的是,如果说诸如安倍这样一个区域大国的领袖,尚无法完全自主主导对外关系,甚至于贵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本人,其地缘政治政策也要根据外部形势、大国互动和国家利益做动态修正——近期特朗普访华即再次说明了这一点——居于蕞尔小岛上的蔡英文,又何以能有如此“宏图大愿、深谋远虑”,敢于将2300万人的命运押宝在其“台独外交”的死亡列车上呢?

 

我以为,蔡当局所奉行的“踏实外交”其实并不踏实。蔡当局有如下致命的误区:

 

其一,虽然蔡英文看似从前任处吸取了经验教训,策略上更为务实、渐进和系统,但其“谋独”的根性和对抗的思维没有改变。李登辉和陈水扁路线的谬误与失败,并不仅仅是由于其策略和节奏上的失误,而是如陈水扁所言,“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是由于“台独”分裂活动本身是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浪潮与根本利益,逆两岸人民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共同命运、逆国际法与国际政治既有事实、规范安排和区域稳定,除了符合少数极端分离主义分子的原教旨,损害的是两岸全体中国人的利益,同样不符合任何域外国家的利益。换言之,“台独外交”之败是由于其目标,而不是路径本身。

 

其二,蔡英文的“柔性台独外交”其实无异于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火中取栗之举。蔡偏执的截取看似对其“有利”的片面因素,却忽略了两岸关系最大的决定性变量,即中国大陆的统一意志和软硬实力与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语且与日俱增,而台湾则在党争与内耗带来的断崖式下坠和螺旋式下跌中徘徊,两岸实力对比不可逆转的此消彼长决定了两岸关系主导权的归属。大陆不但从未动摇统一意志,统一的能力和手段也在不断丰富。中共十九大后,大陆将继续沿着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路径推进和平统一历史进程,而蔡当局仍回应以消极回避对抗思维。近日,台湾《联合报》2017年“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显示,岛内民意出现了倾统立场回升、对大陆官方与民众的印象趋正面、青年赴陆就业求学的意愿增加,以及对蔡当局两岸政策不满上升的重大转折。可见,在越发自信、张开怀抱的大陆和渲染仇恨、谋求分裂的民进党之间,台湾的民心认同归于何处,民众如何用脚投票,两岸中国人又将如何书写这段历史,并不因岛内“独派”的一厢情愿而转移。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匡宇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蔡当局的两岸政策岂能只有拖字?

2017-11-24

台湾《中央网络报》今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从去年“5.20”之后,蔡英文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政策只有拖字,甚至台当局在拖的过程中,“去中国化”动作不断,欲在执政时期大搞“人造独”,势必使得两岸僵持的局面趋于恶化,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必无法好转,包括国民党执政时期争取到的国际场合得而复失,以及“邦交国”弃台而去。届时当局再以此诉求悲情牌,作为拒不回应“九二共识”的理由,不仅说服力愈来愈低,台湾的损失也愈来愈大。

 

评论摘编如下:

 

年初,有关方面曾放出消息说,蔡英文会于下半年提出两岸关系新论述,看来又是虚晃一招,这将无力因应中共十九大后更趋积极的对台政策。

 

去年“5.20”蔡英文的就职演说,因拒原本作为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立即导致双方制度化协商机制中断。此后,民进党当局不断呼吁大陆复谈,不过大陆始终坚持台湾必须承认“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和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深知两岸关系重要性的台湾各界,也持续建议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识”。

 

于是台当局相关人士预告,蔡英文将于去年10月10日的演说中,进一步提出回应大陆的说法,结果并无动静,两岸授权管道只好继续虚悬。接着历经今年元旦,原本蔡英文可援前任往例发表谈话,也是加强正面表达两岸政策的良机,她却干脆连元旦谈话都予以放弃。

 

今年年初,台湾有关方面又透露,蔡英文会于下半年发表新论述。如此当然令各界联想到下半年的中共十九大,那么届时蔡再回应大陆自属合理,却也等于预告了“5.20”的就职周年纵使有谈话,也不会有新意,还是只有拖字。终于等到了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召开,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对台政策部份受到台湾高度关注。

 

由于大陆的对台政策一直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所以坚持“九二共识”及坚定反“独”遏“独”,都应该是可以预见的,“球”也就还是停在蔡英文脚下。

 

然而数天后,蔡英文在出席纪念两岸交流三十周研讨会的重要场合,仍然对“九二共识”只字不理。甚至台当局在拖的过程中,“去中国化”动作不断,欲在执政时期大搞“人造独”,势必使得两岸僵持的局面趋于恶化,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必无法好转,包括国民党执政时期争取到的国际场合得而复失,以及“邦交国”弃台而去。届时当局再以此诉求悲情牌,作为拒不回应“九二共识”的理由,不仅说服力愈来愈低,台湾的损失也愈来愈大。

展开全文

沪台传媒座谈:媒体融合关键在了解、满足需求

2017-11-23

一场以“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上海、台北两地传媒座谈会21日在台北举办。多位与会者表示,新闻本质没有改变,关键仍在于媒体能否了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当前,新闻素材收集、观众收视习惯、自媒体文化盛行等因素对媒体生态造成剧烈影响,媒体融合影响新闻传播各领域,两岸面临着相似的挑战。

 

台湾《风传媒》总主笔夏珍提出,今天媒体面临的问题,是选择做“内容的平台”或是“讯息的媒介”。她认为,新媒体当下不可能再打造“航母”,如能清楚了解消费者诉求在哪里,不论内容轻薄短小,或提供长篇优质报道,仍有机会在混乱时代脱颖而出。

 

上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编辑中心总监陶峰介绍该报过去一年融合转型的过程和思考。《解放日报》目前仅有不到10%的人力专门服务于传统报纸业务,其余记者、编辑都转向互联网内容的生产传播。他说,上观新闻在内容产量、客户端下载量等方面已收获很大的变化。不过,对于“内容为王”的理念与碎片化的阅读趋势二者是否矛盾,仍存困惑有待解决。

 

关于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台湾《东森新闻云》资深副总编辑周佩虹表示,近日有同事前往爱奇艺、腾讯、湖南卫视等大陆媒体同业参访,带回不少新的想法。

 

她说,在讨论及实际运用AI(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发现,抢发即时新闻等方面,AI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数百则新闻,通过测试也分辨不出机器人写作和人工写作的区别;但读者仍然十分需要深度新闻,AI无法完成。

 

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助理周炜认为,转型中的传统媒体仍应以内容影响力为优先,守住有优势的地方(以传统方式生产优质报道),力求在新闻云的时代“做比较亮的一朵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电系系主任章平对未来抱持较乐观看法。他说,数字媒体发展太快,其应用带来的变化超乎想象;业界仍需开拓思路,找到消费者本身还未能清晰了解的需求、提前开发产品,例如大陆已出现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等案例,说明需要是可以被创造的。

 

当天的座谈由台湾中华两岸经贸投资文化教育协会和上海市台办共同主办。协会创会暨执行会长黄紫玉表示,作为民间交流平台,该协会希望为两岸媒体加强相互了解,也愿为两岸各项交流活动增添动力。(中新社台北11月21日电   记者 刘舒凌 杨程晨)

展开全文

台湾加入CPTPP终究只会是一场梦

2017-11-23

在亚太经济合作领袖会议(APEC)之后,跨太平洋伙伴包容与全面进展协议(C P T P P)已成为国内热门话题,连日来台当局高层纷纷表态,似乎加入极有可能,其实纵使标准降低,台湾要想加入的机会仍然是微乎其微。

 

这次APEC会议闭幕前,原先属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十一个会员国,决定另起炉灶,成立C P T P P,顿时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包括美国在内,十二个TPP会员国占全球GDP 37%,美国退出之后,其他会员国总经济规模仍有十兆美元,占全球GDP的13.6%,2016年与台湾双边贸易占台湾贸易总额25.25%。台湾如果真能加入C P T P P,当然有利以外销为主的制造业拓展市场,对于维系台湾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确实也会有很大帮助。

 

连日来,民进党当局从上到下,对此都十分看好。蔡英文指出,台当局会调整产业结构与体质,以向区域间国际伙伴展现台湾参与区域经济的最大企图心,台湾走出去会争取每一个国际场合发声的机会。

 

台“行政院长”赖清德也表示,台湾经济发展要融入区域经济,无论多边或双边都非常重要,他要求相关部会及早因应,做好各种准备,争取加入C P T P P。“经济部长”沈荣津则表示,新架构标准比较宽松,台湾较易达成,会争取第二波加入;“政务委员”邓振中更强调,成员国的目标是让协议赶快生效,他们也希望台湾可以准备好,在适当条件下,欢迎台湾加入。

 

台湾地区真有可能在第二波加入C P T P P吗?由各方面衡量,显然都不太乐观。

 

首先,台湾要想加入C P T P P,必须先与所有11国都签订双边贸易协议,但现在只有新西兰与新加坡跟台湾有双边协议;在两岸关系交恶的情况下,短期内其他国家跟台湾新签双边贸易协议的机会,几乎是零。

 

其次,C P T P P仍采共识决,台湾要想加入C P T P P的前提,必须十一个原始会员国,没有一个国家反对。鉴于中国大陆即使不是这些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各国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纵然台湾委请日本出面协助,试问,其他国家会不考虑中国大陆的态度吗?

 

再者,C P T P P虽然标准比较宽松,但台湾若要加入,必须大幅降低门坎,开放海外农产品进口,会不会引起农民的反弹?是否做好因应的准备?台当局都还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妥善周全的规划。

 

另外,C P T P P虽然已经成型,不过仍有变数。举例来说,加拿大总理杜鲁道除了缺席C P T P P成立的记者会,会后也表示,为维护加拿大国民的利益,还需要时间协商及后续作业;这也意味着C P T P P虽然暂时妥协,接受加拿大原先坚持所有成员国杜绝童工及强制劳工,并执行“可接受工作条件”,但未来其他会员国是否愿意落实这项严格的劳工与环境条款?其实并不确定。

 

更重要的,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已经表示,中国大陆坚决反对其建交国“与台湾签署任何含有主权意涵和官方性质的协议”。试想,和中国大陆都有邦交的这十一个国家,会不清楚中国大陆的立场吗?难道会冒着被大陆反制的风险,非要坚定支持台湾加入C P P P P吗?有鉴于此,只要两岸关系不改善,台湾加入C P T P P终究只会是一场梦!

展开全文

台湾社会态势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2017-11-24

整整六十年前,毛泽东在分析社会政治发展趋势后,撰写了一篇后来被形容为“从整风到反右转变”的党内指示文章:《事情正在起变化》。尽管“反右”是一场政治悲剧,伤害了大批正直敢言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成为“社会上不敢讲真话”的滥觞(“反右倾”则是中共党内不敢讲真话的发端),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目前台湾地区社会上出现的种种 “事情正在起变化”微妙现象,是一种“物极必反”,自我纠偏的正面发展趋向。遗憾的是,最大的在野党中国国民党缺乏政治智慧,缺乏魄力能力,缺乏斗志勇气,各路头面人物终日价只是想着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情事,而没有好好地抓住目前台湾社会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的有利时机,并充分运用政治谋略,将这种社会政治现象扩大化以至是极大化,促成政党轮替,重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眼看可能会白白流失目前难得的良机,悲乎!

 

目前在台湾地区,“事情正在起变化”,可分两个层次。其一是两岸关系,其二是内部事务。

 

在两岸关系方面,从今年全国两会开始,台湾社会对大陆的观感及两岸关系的诉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逐渐朝向正面发展。尤其是在中共“十九大”召开后,不少人被习近平揭橥的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蓝图,及中国执政党为此而展示的政治魄力、方略智慧及强盛的进取心而震撼。因而蓝绿两造的民调都出现了“逆转式”的数据变化。其中由资深民进党人创办的“台湾民意基金会”,获得的数据是台湾民众对习近平感觉温度大幅上升,好感大为高于对蔡英文的满意度。而一向对民进党持强烈批判态度的《联合报》,在同一时间公布其所进行民意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民众的观感逆转,百分之四十九对中国大陆民众有好印象,创八年调查新高;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政府的观感也与八年前大不同,四成有好印象,负评为历年调查最低。

 

台湾民众尤其是偏绿民众对大陆的观感发生逆转性的变化,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尽管 十九大政治报告的涉台政策部分,仍然是呈现“反独促统”及“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的主调,但却没有宣扬“武统论”,也没有提出具体的“统一时间表”,而是将国家统一的愿景,融合到“两个一百年”的时程之中。而且,习近平在报告中倡议“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向在大陆的台湾居民实施“居民待遇”措施,这给正在为缺乏出路而苦闷的台湾青年,提供了可以较好地就读、就业以至是创业的良好环境和待遇甚至是前景。因而有超过五成年轻人愿意西进就业,四成愿意让子女到大陆就读。台湾民众愿西进就业、移民、让子女赴陆就学或定居意愿,创高八年新纪录。这有利于“台独”声浪的消降,及两岸民间交流意愿的增长。岛内媒体就此评论,民进党当局冰封两岸关系,却挡不住大陆日益强大的影响力,也遮不住岛内民众探寻真相的眼睛。网络时代,有关大陆的真实信息也将越来越顺畅地传播到台湾,更多台湾民众将发现大陆崛起对台湾是件好事。

 

为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及创业,不但可具体解决他们在台湾社会所面陷的失业及低薪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他们与大陆同胞的思想融合,消弭所谓“天然独”思维。诚然,大陆也并非全无缺点,但问题是,整个社会都在奋发向上,人们都怀抱强烈的进取心,台湾青年在融入之后,也将受到感染以至是“催迫”,这总比困守在台湾一隅,被那种“小确幸”满足感束缚,更能催人奋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产业。因而,鸡有时可能飞得比鹰还高,但鸡还是鸡,而不是鹰,怎么都飞不到鹰那么高。

 

而在岛内的层次,蔡英文似乎已经背叛了民进党的左倾带有社会主义意识的党纲。实际上,台湾的政治学者绘画的各政党的政治光谱,民进党是被摆放到左的一端的,与国民党的右端正好相对。而其党纲,撇开其“台独”的部份,其余的大多是左倾理念,充满社会主义理想,因而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政党。只不过是,与中国共产党信仰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同,民进党所追崇的是社会主义各流派中的福利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就此,民进党长期以来得到“三中一青”尤其是基层民众的支持,因而其所收到的政治献金大多是小额捐款,就是由低层民众一毫几角地捐赠者,鲜有大财团挹注的情况,再加上民进党的政策理念也带有类似“打土豪,分田地”的成分,因而形成了“反商”的固有形象。

 

按照政治学的道理,民进党执政后,应当落实贯彻其撇除“台独党纲”部分的社会主义党纲,遵循民主与自由的“宪政”秩序;施行成长均衡的经济财政;建立公平开放的福利社会;创新精进的教育文化;尤其是“制订合乎社会正义的财税制度,缩短国民所得差距,杒绝贪污浪费,减轻人民税赋负担。重建有秩序的金融制度,以利企业筹措资金,改善民间储蓄收益。”但一方面,民进党有执政包袱,而且整日想的是争取实现长期执政,而蔡英文具体想的更是争取其本人能争取成功获得连任,因而其转向大财团,比国民党更不遑多让。实际上,近年民进党收到的政治献金多于国民党,而且大额的很多,这就是大财团已经输诚押宝,与当年是小额捐款相比,完全不同。

 

因而民进党在主导政策或法案,尤其是涉及劳工利益等法案时,往往政策向大财团倾斜,从而得罪了用选票将蔡英文拱进“总统府”的基层民众。实际上,昨日在“立法院”内外就上演了“颠覆性”的戏码:原来是民进党“铁票”的劳工阶层,聚集在“立法院”外抗议“劳基法”修法,当他们得悉蒋介石的曾孙蒋万安镇在以拖延发言程序来阻止“劳基法”修订才按草案按原计划完成委员会审议时,竟然为蒋万安加油打气,“蒋万安,撑下去!”劳工阶层竟然支持当年大地主、大官僚资产阶级的总代表蒋介石的曾孙,是否一出“黑色荒谬剧”?

 

蔡英文与陈水扁不同。陈水扁是佃农儿子,从基层选举出身,靠苦学成功,并经历了从市议员到“立委”、台北市长,及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群众亲和力甚高,较为懂得民间疾苦。他的厄运是从其第二任开始的,是因为挑战两岸关系“红线”,而导致成为“麻烦制造者”,在百万“红衫军”包围中狼狈卸任,并随后遭受“囹圄之灾”。

 

但现在蔡英文还在第一任,就已经完成了陈水扁“由盛向衰”的过程。民众的不满情绪正在酝酿总爆发,据说民间已大量传播耳语,说她不一定做得完第一任,随时会被赖清德取代。

 

但是,国民党却对此大好形势无能为力,其领导人一代比一代弱,违反了“螺旋式上升”的法则,真是令人遗憾。

展开全文

对台商分享大陆发展新机遇的几点建议

2017-11-23

首先,台商要有民族情怀,有主人翁精神。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十九大报告”所揭示的国家发展宏伟蓝图,台商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冲破政治障碍,以更大视野与长远目标,积极投入到国家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时代进程之中,共享大陆发展商机,共享大陆发展红利,共同开创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共同开创中华新盛世。

 

其次,台商要做好“五个把握”。台商要参与、分享、开拓大陆经济发展商机与“率先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就善于把握国家发展大方向,把握大陆重要政策发展规划与方案即把握政策引导、政策倾斜、政策支持所提供的政策红利,把握大陆区域发展与区域布局的政策差异性与发展机遇(特别是要关注大陆的重大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智慧城市”、“健康中国2030”、“十九大国家发展蓝图”等,是最值得关注的大陆发展重要或重大方向、规划、方案,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与发展机会),把握大陆庞大市场规模与市场潜力所蕴藏的庞大商机,把握大陆经济创新与新业态、新模式等潜在商机与机会。

 

再次,台商充分理解、吃透、用好、用足大陆政策。不只是关注大陆涉台方面的重大政策或“惠台”政策,而且要关注与了解大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特别是要“用好用足大陆给予的政策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能”。

 

第四,台商要重视两岸融合发展,台商要积极融入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来,实现融合发展与共同发展。融合发展预示着政策与市场的开放,特别是大陆政策的开放。特别是要融入大陆主导的经济链、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建构中华产业体系,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经济。这是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方向、新趋势。

 

第五,台商要借助大陆市场将其拥有的独特技术或技术专利市场化与国际化,将企业或产业“做强做大”。一些台商有不错的或独有的技术或专利,但在台湾市场小,推广成本高,不易市场化,更难国际化。如果借助大陆市场,两岸开展合作,共同制订技术标准与技术推广,台商的技术优势才能发挥最大市场效益,获得发展机会。

 

第六,台商要关注与把握“五大新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这是具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或产业发发趋势。未来台商大陆投资不是更多的求大、独资或找良廉价劳动力、便宜购地,而是要走专、精、新,技术、人才与新的商业模式才是立足之本。

 

第七,要把握好“十九大报告”涉台政策论论述所提示的政策导向商机。一是“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大陆的发展涉及面非常广泛,也创造与提供巨大的机会。关键字是“率先”。这个机会,是大陆同胞、台港澳同胞所共有与共享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说明政策是向台湾倾斜的,是有优先机会的。这是台商需要认真体会、领会的,也是需要认真对待与努力积极争取的。二是“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关键字是“扩大”。就是未来扩大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仍是中央对台政策的基调与重要抓手,这也是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组成部分与重要支撑力量。尽管没有具体的方案与内容,但却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强调“扩大”两字,则内涵丰富,有更多想象空间,可让台商放心、宽心与用心,可以大胆参与及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两岸经济合作在大陆经济稳步发展与不断创新进程中依然有庞大商机。但要注意与强调的是“扩大”两岸经济合作,同时“实现互惠互利”,要逐步调整“让利”与“单方面利益导向”的思维,不能一方得利另一方失利,而是互惠互利共赢。三是“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关键字是“同等待遇”。这是一种“惠台”政策,主要是基于一个中国原则与“两岸一家亲”的对台工作理念,体现台湾同胞与大陆居民享有基本相同的待遇。这对台商同样适用,而且重要,是一种新的“政治福利”与“政策红利”。未来大陆会持续出台具体的相关政策,对台商绝对是好事。日前,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9月27日在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9月15日,国台办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授牌设立了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这个合作区是“一区三园”,包括防城港产业园、崇左产业园和钦州产业园。这是国台办对台商释放的重要政策信号,值得台商思考,把握商机。

 

第八,台商要在新的大陆改革开放进程及参与、分享大陆发展商机中,要重视大陆“依法治国”新理念,严格遵守大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不打擦边球,不搞灰色地带,不走过去“求人不求法”的经商老路,以减少经贸纠纷。

 

总之,台商需要高度重视与关注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国家发展蓝图,抓住祖国大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努力开拓,大展宏图,再创辉煌。(王建民,作者系福建漳州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

展开全文

正视台湾人才外流的警讯

2017-11-23

昨日“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发布“2017世界人才报告”,台湾在受评比的63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第23,针对这项研究成果,IMD研究专家对台湾人才外流又无优势吸引外籍人才提出警讯,值得台当局高度重视,毕竟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整体发展,法规与制度固然相当重要,但制定法规与制度,以及执行法规与制度的是人才,所以人才对于整体发展更显得重要,没有人才就好像等于人没有大脑、没有手脚一样,很难正常运作。

 

过去台湾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时,政府部门就有相多的人才,包括:孙运璇、尹仲容、赵耀东、蒋硕杰、王作荣等等,这些国家栋梁人才为台湾的各项发展做出长足的贡献,也为台湾经济建设奠定了扎实根基。

 

然而,最近几年台湾却无法吸引台湾人才根留台湾,甚至连国外人才也无法吸引来台,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成长趋缓、投资不振、消费疲弱、薪资停滞不前外,还有两岸关系紧张、朝野严重对立、经济前景堪忧等因素。

 

首先,就两岸关系紧张而言,自从去年520民进党执政后,由于不承认“九二共识”,大陆方面认为是破坏两岸政治协商基础,使得两岸和平稳定现状受到严厉破坏,包括:两岸经贸、人员往来受到冲击、海协海基两会中断交流协商、“两岸事务首长会议”与电话热线停止等等。

 

也因为两岸关系恶化,导致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及其活动受到冲击,除了未获WHA邀请函外,台湾也无法参加“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 “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同时也失去了几个多年的邦交国。在两岸关系持续恶化的状况下,人才是不可能长留台湾的。

 

其次,就朝野严重对立而言,民进党执政后,推动各项的对立政策,包括:“不当党产处理条例”造成朝政政党的对立、“年金改革”剥夺部分退休人员应有的权利、“一例一休”形成劳资纠纷等等,在朝野关系破裂的情况下,民进党当局很难在立法院通过相关的法规与预算来建设台湾,又如何能吸引人才投入国家发展呢?

 

除此之外,民进党执政后,造成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争议、当局与民间的歧见等等,几乎每天都有民众上街头抗议,台湾社会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气氛,试想台湾社会在这样不安的氛围下,如何能吸引人才来台呢?

 

第三,就经济前景堪忧而言,近几年台湾经济表现不佳,去(2016)年台湾经济成长率为1.50%,2017年全年经济成长预测为1.92%;2016年全年民间消费成长为2.14%。预测2017年全年民间消费成长1.75%;2016年全年固定投资(包含民间、政府与公营事业)成长率为2.71%,预测2017年全年固定投资成长率为1.80%。在经济前景堪忧的情况下,台湾如何吸引人才投入经济发展呢?

 

除了两岸关系紧张与朝野对抗造成经济前景堪忧外,国际经济情势也对台湾大不利。在11月10日至11日于越南举行的第25届“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中,原本参加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TPP)的11国同意续推“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议”(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s, CPTPP),台当局必须尽速寻求管道加入,然而,台湾加入 CPTPP的可能性相当低。

 

除 CPTPP之外,目前在亚太地区最重要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s, RCEP),已于2012年底展开谈判,目前已有积极进展,台湾也必须积极寻求加入RCEP之道,才能融入区域经济整合,避免经济被边缘化与空洞化的危机,但这有可能吗!

 

总而言之,台当局必须正视人才外流的警讯,尽速制订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在台湾,尤其是要加快解决两岸关系紧张、朝野严重对立与经济发展堪忧的问题,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台湾被国际经际社会边缘化的危机,如此才能吸引人才留在台湾,为台湾整体的发展贡献心力。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