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陆生不是做“生意” 台湾不能只算经济账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7-13 09:57:07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台湾《旺报》今日发表台湾大学政研所陆生洪鑫诚的评论文章指出,纵览台湾方面目前对招收陆生窘境的检讨,其实大多都只关注“人数”的下降带来的冲击,不少透露出把陆生当“生意”的经济帐,却少有放到台湾人才政策乃至两岸关系大局之下思考的。目前这种困局是该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反思了。否则,就算两岸回暖,台湾还有多少吸引陆生的底气呢?
评论摘编如下:
今年台校招收学士班陆生不止名额遭砍半,报名人数也仅剩1900余人,比起2015年高峰期的3572人,一样形同砍半。只不过,前一个砍半是政策调整所致,后一个砍半则是陆生“用脚投票”,是符合市场机制的自然调节。
近两年来,“蓝天变绿地”挫伤陆生来台意愿,尤其是两岸官方交流停摆局面下,陆生及家长忧虑赴台求学风险实乃情理之中。
而陆生在台权利保障仍然任重道远,尚未松绑的“三限六不”系列歧视性政策,每次有相关议题得到讨论,都因民间消之不去的“反中”情绪,反而造成负面观感,“法案”修改更是举步维艰。
如此局面下,台校招收陆生遭遇难题几乎是必然的事。对此,台湾方面出现不少检讨陆生政策的呼声,利益直接受损的大学校方也叫苦不迭。
纵览台湾方面目前对招收陆生窘境的检讨,其实大多都只关注“人数”的下降带来的冲击,不少透露出把陆生当“生意”的经济帐,却少有放到台湾人才政策乃至两岸关系大局之下思考的。
从人才政策来说,台湾应该首先反思一系列的人才配套政策,不应该只专注“招生”,而应该同等关注“招生之后”。换句话说,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招到生,收了学费就结束了,而是在招到生之后才刚刚开始。切实保障和维护每一位学生的平等权利,这才是“以人为本”,也才能形成良好口碑。往远了说,台湾对外来人才的不友善又何止关于陆生?已不止一位台湾同学、朋友跟我坦言,觉得台湾对待外来人才太不友善,重保护主义来逃避国际竞争、限制人才流入,到底如何维持竞争力?
在招收陆生这件事上,台校目前更多是在吃老本,想尽可能将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到极限。追求经济效益,维持学校运作无可厚非。但长远之计难道不是同时提升软、硬件配套,通过保证平均教育质量来维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吗?
陆生也好,其他民众也罢,在这个浮躁的信息爆炸时代,“交流”的质比量更重要。很多时候要有掏心掏肺的“交流”,才能带来一点难能可贵的“理解”。
陆生不过是两岸关系之下的小小一环,对整体政策不会有太大影响,前景如何更多只能期待大环境的改变。不过,目前这种困局是该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反思了。否则,就算两岸回暖,台湾还有多少吸引陆生的底气呢?(作者为台湾大学政研所陆生)
新闻推荐
- 打通供应链 打造“共赢链”——中国汽车产业“链”起全球2024-11-28
- 东航第9架C919入列 国产大飞机首度实现客舱局域网服务2024-11-28
- 一场两岸青年的“双向奔赴”却让民进党当局风声鹤唳,他们究竟在怕什么?2024-11-28
- 2024年“迁台记忆”台胞祖地行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启动2024-11-28
- 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在深圳成功举办2024-11-28
- “最炫民族风”两岸交流活动开启清台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