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被消失” 台当局其心实可诛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7-12 09:40:05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蔡英文当局执政以来,经常把“维持现状”“不挑衅”挂在嘴边,但从“去孙(中山)化”“去郑(成功)化”到修“法”严管退役将领赴大陆交流,小动作一直不断。1年多来,台外事部门使用“访台”字眼频次远高于“访华”。在“七七事变”80周年纪念日当天,当局几乎没啥动作。不出来纪念也就罢了,蔡英文竟然无视两岸民众感受,在社交媒体上用日文向日本表达“灾情慰问”。更有甚者,蔡当局明目张胆修改高中教科书课纲,把中国史降格为“东亚史”的一部分。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李登辉时期,课本教材中已有“去中国化”的苗头。曾在陈水扁时期任台“教育部长”的杜正胜,杜撰出一个“同心圆史观”的歪论,号称“以台湾为中心”,从乡土史、台湾史、中国史、亚洲史到世界史,一圈圈地往外“认识世界”。陈水扁上台后,“台湾史”果真抽出来独立成册,与“中国史”和“世界史”并列。
如今蔡当局变本加厉,故意将岛内爱乡爱土的地域意识上升成“国族意识”,将“两岸一中”的默契硬拗为“脱中”的意识形态,赤裸裸地让学术和教育为其“国族建构”迷梦背书。民进党和蔡英文上台前,就在“太阳花学运”中完成了李、扁早期教育的收割。在尝到“甜头”之后,自然食髓知味,得寸进尺。至于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在岛内被自我阉割,有成为“失根的兰花”之虞,也断然在所不惜,真乃其心可诛!
值得警惕的是,近几个月来,民进党当局各种动作幅度越来越大。有人说,蔡当局统一无量、明“独”无胆,但从早先的“隐性台独”“柔性台独”,开始与具体“内政”作为结合,转向“半遮面台独”。因惧怕大陆和外界强烈反制,就怀抱“维持现状”“不挑衅”的“琵琶”,一边弹奏自认为悦耳的空洞音调,一边在施政中造成某些“独”性十足的既定事实。
除了顽固的“台独”意识作祟,更是仗着执政权在手,蔡当局妄图用“既定事实”做个硬气样子给大陆看,也给某些外部势力一个遥相呼应的信号。毕竟,不承认“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台湾在“对外空间”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再者,岛内2018年“九合一”选举渐近,蓝绿都在提早布局,面对内部压力、对手压力和民意压力,民进党当局需要巩固基本盘,讨好深绿。
可惜事与愿违。最新民调显示,蔡英文只有15.3%的支持率,远低于认可“两岸一家亲”的台北市长柯文哲。民调反映民意,民众最在意的是经济,是日子好不好过。放着两岸和平红利不要,搞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半遮面台独”难有足够选票。再说,历史和文化有其自身规律,并不会时时随着政治操作起舞。当局磨刀霍霍,砍斫中华历史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时,快意是快意了,但切记“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当诗人李白成了外国人,传统的扯铃(抖空竹)都是“统战的工具”,怎会不成为外界笑谈?
解铃还须系铃人。不正本清源地解决根本问题,“维持现状”的口号是骗,“去中国化”的作为也是骗,骗人骗己骗选票而已。笔者倒是要奉劝一句,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今台外”无有。说到底,拒绝“九二共识”灯塔的指引,“维持现状”的航标载沉载浮,蔡当局难道非要化身那艘“泰坦尼克”,一意孤行地撞上民意的冰山吗?(作者任成琦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