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穿着“皇帝的新衣”滑向深渊,蔡英文必定失败
编辑: 何婧 | 时间: 2017-06-15 | 来源: 海峡飞虹专稿 |
与巴拿马建交对中国外交事业的意义,除了巩固一种格局,还有一层潜在意义在于中美在拉丁美洲的战略利益协调出现了新局面。众所周知,巴拿马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不但是沟通两大洋的全球航运闸门,也被视为是美国的重要门户。美国向来以“门罗主义”而将拉美视为其后院,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美国严防卧榻之侧的例子。此前,巴拿马总统巴雷拉在2014年竞选时就提到中巴两国有着丰富的共同理念和利益,此番与台湾“断交”并与中国建交,除了顺应当前世界追求互联互通、共享繁荣的大潮流,也是对长期以来美国外部影响力的一种态度和决心。
台湾方面,蔡英文当局措辞强硬的回应并不令人意外。尽管台当局上下按照惯例炒作“悲情牌”、“民意牌”,但事实上蔡当局对此事早有预期。半年前,巴拿马就召回了“驻台代表”----巴雷拉总统的发小马蒂斯,并且未派人接任,其对台湾驻巴的人员态度也相当冷淡;另外一方面,巴拿马与大陆的经济和人员往来要远远比台湾更加密切,例如,台湾在巴事实上只有与大陆关系密切的长荣集团有实质业务,这与大陆在科隆港十亿美元级的投资和华为等众多企业的蜂拥而至不可同日而语。蔡当局的外事部门也不止一次坦承与该国关系“亮黄灯”。
但是蔡英文所煞有介事表现出来的“错愕与愤怒”却不只是作态:
其一,“巴拿马事变”撕开了蔡英文“皇帝的新衣”,成为台湾的沉没成本。巴拿马一百余年前就与刚成立的中华民国建立了领事关系,并且延续到了如今的台湾当局,从历史、经济和战略上都被视为台湾最重要、最“可靠”的“盟邦”。自李登辉以来,台湾历届当局在该国身上耗资巨亿,多次在对方要求下斥重金勉力维系“邦谊”;蔡上任后更将巴拿马作为首要“固邦”对象,在主张改变“单向金援”路线的前提下仍大举对巴进行资源挹注;台外事部门更是对该国人员敬若上宾、谨慎侍奉。如今这一切都成为了沉没成本。对于极好脸面的蔡英文来说,这是短短一个多月内,继WHA被拒之门外后的第二次“打脸”。叫得响,说明打得疼。虽然蔡英文只打算用“中华民国”“借壳上市”,但必要的“邦交国 ”还是维系其“中华民国总统”的“皇帝的新衣”,蔡也不愿在时机未成熟的情况下轻易放弃这张牌。
其二,蔡表示会“重新评估两岸关系”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意有所指。此前,她已经用“两张问卷说”表明了在两岸关系上欲与大陆“平起平坐”的正面对抗姿态,表态台湾能否参与WHA是“两岸关系重要指标”,言下之意,若她未能如愿,则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所谓“维持现状”、“不挑衅”的态度。如今,“巴拿马事变”之后,她就可以顺着此前的伏笔,更加理直气壮地将两岸关系“冷对抗”的责任归咎于大陆,并酝酿在下半年展开更为激烈的对抗举措。例如,纵容和支持“独派”的“修宪”、降低“公投法”门槛、“入联”动议等;寻求与美、日加强协调对抗大陆,特别是在大陆叩开“美国后院”的语境下;在下半年的国际参与场合如APEC等加强“台湾实质独立”的造势,制造更多事端;在国际NGO等领域与大陆展开田忌赛马,寻求突破;在大陆下半年的重要政治事件,如十九大、香港回归20年纪念等场合制造政治干扰;也不排除谋求“ 军购”、军演、军事事故等手段对大陆行示威。甚或,蔡可借此由头,顺应“时代力量”等“独派”对她“以台湾名义进行国际参与”的要求,进一步剥离“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的制约,推进“实质态度”。
其三,蔡强硬表态是为借机巩固其在岛内的权威,特别是两岸关系的话事权。蔡近期可谓焦头烂额,除了内政“外交”一败涂地、狼烟四起,绿营内部对其权威的挑战更让其坐立难安。近期,绿营人物纷纷表示要“亲中”、“冻独”,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进党内对两岸政策话语权争夺的混乱。蔡近期刚刚调整了其安全委员会人事,进一步收紧了在两岸政策上的权限。但两岸关系作为蔡当局一切政治的总开关,也是其面对绿营内部权力斗争的一大命门,她必须在这样的节点上滑向深绿来反击其他派系对她软弱、无能的指责,特别是赖清德这样有意在 2020将她拉下马的重要对手。
只不过,蔡英文对台湾岛内,其30%的满意度显然代表不了2300万台湾人;对外,也与一中格局在国际上的深入人心的大势逆向而动。蔡英文的表现虽大有不到黄河不死心之态势,但其错误的理念和做法违逆国际和时代大潮,也违背大陆和岛内民意,蔡最终的失败恐难以避免。
继续穿着“皇帝的新衣”滑向深渊,蔡英文必定失败。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匡宇。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