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当代台湾青年指挥家林心智及原韵丝竹乐团

海峡飞虹消息:2016年7月23日晚,由台湾台中市原韵丝竹乐团举办的年度定期音乐会“梁祝·黄河”在台中市立葫芦墩文化中心音乐厅隆重上演。两位来自大陆的特邀青年演奏家胡兰、耿超与原韵丝竹乐团共同合作,分别演奏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海峡两岸音乐家以20世纪两部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为主要内容,采用钢琴和小提琴两件西洋主奏乐器,并由民族管弦乐队担任协奏的大型音乐会。① 作为本场音乐会的策划者与组织者之一,台中市原韵丝竹乐团音乐总监,现任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助理教授的林心智先生亲自担任本场音乐会的指挥,整场音乐会座无虚席,胡兰和耿超两位大陆青年演奏家的演奏多次获得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音乐会大获成功。

 

回顾海峡两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族器乐领域的发展与合作,以整场音乐会的方式来同时诠释两部经典协奏曲作品是不多见的,而尤其是以西洋乐器担任主奏,以民族管弦乐队担任协奏的演出形式则更是不多见。但是在7月23日那一天,这一切都发生了,而且获得了很大成功。作为受邀参加此次活动的大陆学者,这场音乐会在很多方面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思考,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有关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本场音乐会的指挥林心智以及由他所领导的乐团——台湾台中市原韵丝竹乐团。

 

初识林心智是笔者在2015年4月受台湾艺术大学之邀,前往该校参加“融会与启发——音乐学的多元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第一次见到林心智时发现他是一个年轻人,文质彬彬,话语不多,记得当时他在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从中国文学与传统民族音乐中之悲剧题材,论述悲剧性题材在现代国乐中的艺术形式之表征》的论文广受好评,尽管之后的相遇都有些匆匆忙忙,留下的印象觉得他就是一位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或教学工作的台湾青年学者。然而时隔一年多之后,当我再次来到台湾,走进原韵丝竹乐团的排练厅时,见到顶着夏日高温,汗流浃背地正

 

在指挥乐队排练的那位年轻人时,才真正接触到了在现实当中的林心智。

 

林心智1981年1月出生在台中丰原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与世纪之交成长起来的台湾青年音乐家有所相似,少年时期的林心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于对中国民族器乐的热爱开始涉足二胡的学习,由于中学期间曾来到云南接受文化教育,因此在后来攻读学士、硕士与博士期间,曾较为广泛地涉猎过中国传统音乐及戏曲艺术理论的研究。但不违初衷的是,在不断积累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学养的同时,他始终也没有放下对于中国民族器乐的不断学习,因此在从事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他在师承多位台湾音乐名家的同时,还先后得到过二胡演奏家王永德、李恒、赵砚臣、高绍青、宋飞、严潔敏等名师的专门培养。由于不懈的努力与超人的勤奋,当时才20岁出头的他就陆续在台北市青年国乐团、基隆市立国乐团、草山国乐团等专业演出团体担任过独奏员和演奏员,并多次在台湾各地的演奏厅成功举办过个人独奏音乐会。

 

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作为一位正在茁壮成长的青年音乐人才,林心智本应在民族器乐演奏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突出和有声有色,但随后的林心智却在繁忙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悄悄地在自己的音乐活动中加入了“乐团指挥”或“艺术指导”这一角色,为此,他曾专门拜师学习乐队指挥。从2002年染指基隆市立国乐团附设少年乐团开始,至2008年参与组建台中市原韵丝竹乐团,林心智组织、指导并亲自指挥了台湾地区多个乐团以及多场音乐会。值得注意的是,在林心智最初的指挥生涯当中,由他所指挥、指导或担任音乐总监的乐团较多的是台湾地区中小学校或青少年层级的民族乐团,如新竹龙山国小国乐团、彰化中山国小国乐团、基隆市立国乐团附设少年团以及头份青少年国乐团等,虽然其间还参与过其他一些成人乐团的音乐会和音乐评奖活动的指挥、指导或者评委,但应当说,这些对于台湾地区中小学校以及青少年层级的民族乐团的指挥与指导,体现了林心智对于音乐社会实践在早期的经验积累,这其中包括了他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当中的传播与认识,也包括了他逐渐形成的对于创办一个民族乐团的构想与尝试。正是基于这一磨砺与锤炼,使得林心智对于“乐团指挥”或“艺术指导”这一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即这一工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担任音乐会演出过程的一般角色,而是作为一个文艺演出团体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全方位地起到繁荣台湾大众音乐文化生活、及时推介优秀的演出曲目以及新作品、努力提高乐团的整体演奏水平并将乐团逐步打造成台湾优秀的民族器乐演出团体。应当说,作为当代台湾优秀青年音乐家的林心智,正是在面对上述诸方面一路走来并取得成功的一个代表,而由他参与创建并担任乐团音乐总监和常任指挥的台中市原韵丝竹乐团则是近些年来积极活跃的音乐演出团体的一个突出案例。

 

原韵丝竹乐团成立于2008年,是隶属于台中市文化局的一个非盈利性质的民间演出团体。应当说,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文化艺术开始出现传统文化回归的浪潮以来,在各类音乐演出团体的格局当中就纷纷衍生出公立或民间的民族管弦乐团(台湾称民族乐团为“国乐团”),代表性的团体如中广示范国乐团(后更名为“中广新国乐团”)、中兴国乐团、正心筝乐团、台中市国乐团、台北丝竹室内乐团、台湾丝竹室内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台北市民国乐团、国立实验国乐团、高雄市实验国乐团(后更名为“高雄市国乐团”)、 台湾国家国乐团(后更名为“台湾国乐团”)以及台南市立民族管弦乐团等。除此之外,在台湾还有大量活跃在基层的民族乐团。尽管上述乐团中有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进入台湾并经过重组的一些乐团,但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一些经过重组和后来新成立的民族管弦乐团开始呈现出积极活跃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台湾音乐文化活动的主体。之所以能够如此,这其中既得益于七十年代下半期台湾主流文化向历史传统的逐步回归,又得益于八十年代海峡两岸在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不断交流与逐渐发展,进而形成了以民族器乐为主要代表的台湾音乐界自这一时期开始的踊跃出现和持续发展,而后来成立于2008年的台中市原韵丝竹乐团就是这一发展在新世纪时期的一种持续。

 

应当说,原韵丝竹乐团是从台湾社会基层文艺社团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器乐乐团。还是在筹划乐团建立之初,林心智与同为台中丰原地区的几位青年音乐家根据本土文化资源和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以发展传统音乐教育以及提升社区艺术人文气息为宗旨”的建团目标,将乐团的立足点牢牢地放在了展现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小学艺术教育,全力提高台中丰原地区大众社会文化的水平。由此,在建团之初,在乐团的周围就迅速聚集了一大批以台湾中部地区大专院校、社会音乐人才以及丰原地区中小学校学生为主的演奏人才以及乐团的管理者。自乐团成立后,林心智等人一方面立即举办了面对中小学校学生的“小小演奏家系列”音乐会,如“丰华”“童心乐陶陶”“爱丰狂”“绽放”等专场音乐会,极大地活跃了本地区中小学校的文化艺术活动。同时,乐团还连续举办了“原韵新秀系列”专场音乐会,将台中丰原地区优秀的青少年民族器乐演奏人才推介到全社会。另一方面,出于提高本地区文化艺术层次的角度,林心智以及由他所领导的原韵丝竹乐团还将举办音乐会的视野放在较高的艺术水准上,自乐团成立以来每一年都要举办思想性较强和艺术质量较高的定期音乐会。在这一层次的演出活动当中,作为乐团艺术总监的林心智通过结合乐团举办的“大师系列讲座”和“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音乐会”,积累并推广了一大批十分优秀且表现形式多样的民族器乐作品,继而起到了带动台中地区的音乐艺术向着高层次欣赏水平发展的势头。可以说,7月23日晚的这场“梁祝·黄河”定期音乐会就是林心智和该乐团在提高乐团演奏水平、服务社会艺术鉴赏的又一个新的阶段。

 

从原韵丝竹乐团短短几年的发展来看,之所以它能够办得风生水起,较为明显的一点是它较好地把握了自身的社会文化定位,即认真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这里所提到的“普及”是指乐团对于以台中地区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现出的是乐团对于一个地区在文化教育上的社会责任,而这里提到的“提高”是指乐团对于社会大众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的培养,是乐团最为重要的任务和终极目标。可以说,对于这样两个方面,林心智与原韵丝竹乐团的每一位同仁都是十分重视和相互兼顾的。正是由此一路走来,尽管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原韵丝竹乐团很快就得到了台中丰原地区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并且迅速成为台湾颇有名气的一个演出团体。

 

还应当提到的是,在此次音乐会期间与原韵丝竹乐团音乐总监林心智的交流中,不可避免地谈到了该乐团在演出、排练以及日常工作等方面所产生的经费问题,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有着60余名演奏人员和管理者队伍的乐团,在面对当前台湾经济低迷的现状下如何能不违初衷,仍然能够将乐团的各项演出活动办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社会的热情支持度始终很高,对于这一现象笔者始终是一个迷。对此,林心智的回答是:原韵丝竹乐团是一个自负盈亏的民间性质的乐团,乐团的每一位成员在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之所以在台湾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乐团依然能够正常的运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乐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怀揣着一颗热爱音乐的心,大家走到一起都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个人的名与利则丝毫不在其中。由此,乐团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极力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向身边的每一位认识的人介绍乐团、介绍乐团每一场演出和新的曲目,久而久之,在乐团的周围就培养出了一大批较为牢固的观众,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更大范围的观众群。就笔者亲身感受7月23日那场音乐会而言,音乐会开始两个小时前的时间里,音乐厅正门的售票窗口就排出了长长一列前来观赏音乐会的市民,演出时音乐厅几乎全部坐满,演出期间没有一个人来回走动,当一曲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呼声不绝,由此不难看出,原韵丝竹乐团在这几年当中通过自己的演出实践为台中丰原市民在艺术鉴赏和个人修养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其乐团的整体发展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

 

谈到此次“梁祝·黄河”定期音乐会的构想也是笔者十分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因为在笔者来台湾的几次学术交流活动中接触比较多的都是民族管弦乐,而西洋器乐和管弦乐则是不多见,尤其是将钢琴协奏曲《黄河》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两部原为西洋管弦乐队协奏的著名作品采用由民族管弦乐队来担任协奏的形式在海内外是不多见的。对此,林心智的回答是:在一段时期以来,台湾地区的民族管弦乐就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基础,不但乐团多,作品也不少,这些都是与现当代许多台湾音乐家的不懈努

 

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台湾的广大受众群体也都十分接受这一表现形式,这也和台湾特殊的地理文化有关。从音乐上来讲,将两部作品从西洋总谱移植到民乐总谱,在听觉上会有一种更加中国化的韵味,而在“由西转中”的过程中还能够为民族管弦乐队在配器上提供一些重新创作和丰富音响色彩的可能,甚至在作品的有些地方还能超出西洋管弦乐队的效果,因此,像此次音乐会的演出形式在台湾既十分常见又很受欢迎。就笔者对此次音乐会的感受来看,在音乐的表现上均较好地达到了对于作品艺术性的表现目的。

 

回顾赴台参加此次音乐会并结合前几次参加台湾艺术院校的学术活动,整体的印象是,当下台湾的音乐活动主要是以民族器乐的创作与演出最为突出和代表,这里有很多经验对于音乐同仁们是值得思考的。因为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在多元文化共融、共处的当今,突出并发扬民族器乐始终是摆在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本文所介绍的当代台湾青年指挥家林心智和原韵丝竹乐团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

 

(责任编辑 王虎)文/胡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