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北京政变的认识及转变
编辑: 章文君 | 时间: 2016-10-24 17:12:08 | 来源: 海峡飞虹 |
1924年10月23日,直奉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在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亦称“首都革命”。时任“讨逆军”总司令的冯玉祥与孙岳、胡景翼、邓宝珊等共同发动兵变,一举推翻由直系军阀曹锟执掌的北洋政府,制止了军阀混战。
1924年的孙中山,摄于广州
11 月 13 日,孙中山应冯玉祥和段祺瑞、张作霖等邀请,离粤北上,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期间,孙中山对冯玉祥及北京政变的认识历经数次转变。
“北京政变不算中央革命”
其实,早在北京政变发生以前,孙中山和冯玉祥便曾有过联系和合作。自辛亥革命以来,冯玉祥积极参加过滦州起义、响应过护法战争。尤其在1918年护法战争中,冯玉祥曾致书孙中山表达敬慕之情,更说只要孙中山用得着他,便 “无不尽力以赴”。
因此,1922 年起,一些国民党人便多次向孙中山建议联合冯玉祥以实行中央革命的计画。不过,孙中山当时对此事的可能性颇为怀疑。但他仍派遣一众国民党员赴北方联系冯玉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孙中山又派多名特使与冯玉祥会面,商量中央革命的计画。故孙中山曾多次公开表示国民党对北京政变有积极影响:“这回北京发生政治上的大变化,有一部分是革命党的力量。”
不过,孙中山此时认为北京的“还是在一般官僚军人之手”,因此政变不能视为“革命”。而孙中山之所以答应赴约,只是为了要将北京变成“革命的策源地”:“从今以后,只要有人在北京筹划中央革命,一定可以望天天进步。”
“中央革命的头一步”
但到了11月中旬,孙中山便改变了对冯玉祥和北京政变的看法,认同此为“革命的事变”,乃“中央革命的头一步”。
孙中山的变化,主要基于冯玉祥所采取的一系列进步举动:其一、逼迫曹锟退位,成立具有国民党影响色彩的黄郛摄政内阁;其二、驱逐清废帝溥仪出宫,铲除帝制复辟祸根;其三、急切真诚地邀请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对冯玉祥的进步举动予以赞扬和勉励。11月12日,他在广州各界欢送会的演说中指出:“这次北方的同志推翻了曹、吴军阀,国家又呈露出一个统一建设的机会,我这次北上要促进国民会议的召开来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国家的独立;要把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宣言政纲提到国民大会予以通过 来重奠国民革命的基础。”
11月13日,孙中山正是怀着实现中央革命的憧憬和信心、扩大国民革命基础的宏图伟略而离粤北上。
“武人推翻武人的北方事变”
11月中下旬, 正当孙中山北上至上海途中,北方政局竟然急转直下,他对北京政变的看法又再改变。
当时北方出现冯玉祥的国民军、张作霖的奉系、段祺瑞的皖系三种势力并存、明争暗斗的局面。11月中旬 ,三方首领在天津召开会议。会上,段祺瑞展现出东山再起的野心,皖系自然支持;冯玉祥则主张新政府应以孙中山主政、段祺瑞主军。然而张作霖却极力排拒孙中山,坚持“收拾时局,舍上元(段祺瑞)外,别无其人”。
天津会议期间,奉军更乘机从国民军手中强取了天津和直隶的管治权,而冯玉祥建立的国民党色彩的黄郛内阁更得不到国内、外的支持。到最后, 冯玉祥被迫妥协,推举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到北京组织临时政府,同时宣布解散黄郛内阁。
这样,中央政权终于落到段祺瑞手中,孙中山又再一次被排斥在外。新政权的反动性质如同曹锟直系政权一样,故冯玉祥感叹道 :“这次革命的意义已在奉系军阀与皖系政客为私人势力的合作之下断送了!”
当孙中山瞭解北方情况后,便改变了对北京政变的看法。11月19日,孙中山在上海招待新闻记者的演说中,改称北京政变为“武人推翻武人的北方事变”,但他并未就此灰心:“我这次决心到北方去,就是想不失去这个机会……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作者:葛爽)
参考文章:
刘曼容:《孙中山对冯玉祥北京政变的认识变化考析》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新闻推荐
- 习近平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定战略自信 勇于担当作为 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2024-12-03
- 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部际协调机制工作会议在京举行2024-12-03
- 澳门,镜海扬帆风正劲2024-12-03
- 智无界 视未来!第十二届全球视频媒体论坛在泉州举行2024-12-03
- “马龙旋风”为两岸关系带来暖流2024-12-03
- “2024年十大流行语”发布 你被哪几个“硬控”了?202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