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心目中真正的中华民国

1920年5月16日,孙中山到上海环龙路44号国民党本部作“要造成真正中华民国”的演讲。对于民国现状,他抱怨道:“现在的中华民国只有一块假招牌。”

 

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孙中山心目中真正的中华民国又是怎样的呢?

 

孙中山毕生都在追求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国。民初,他热衷英美的政党政治,并视之为“中国政治昌明的希望”。而政党政治运行的实况使他看到共和制度名存实亡,民国只是一块招牌。至此,他对中国政治前行的路径重新展开思考。这便是二次革命后尤其从中华革命党时期“一党执政”的革命党政治观的由来。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原貌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原貌

 

1916年7月,中华革命党本部由东京迁至上海,设在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三年后,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本部仍设于此。各部长如总务部长居正、副部长陈树人、党务部长谢持、宣传部长张继、财政部长杨庶堪、副部长林业明等均在此办公。并在此新设国民党上海临时执行委员会,俗称“国民党总部”,以此作为国民党的中央机关,同时作为国民党机关刊物《建设》杂志社社址。直到1923年国民党改组之前,这里一直是国民党活动的中心。故孙中山常亲往本部训话,及时传递他对党事、国事的最新主张。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现貌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现貌

 

1920年上半年,驱逐盘踞广东把持西南政权的桂系势力,夺回并重振华南重镇广州这一革命策源地和根据地,是孙中山的军政要务。而当时的国民党队伍已非铁板一块,有人动摇,有人厌战,必须进行思想教育和组织再造,以唤起革命斗志。5月16日,住在莫里爱路29号的孙中山特地前往位于环龙路44号的国民党本部发表演讲,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1916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环龙路63号(今南昌路57号)寓所与朱执信(前左二)、陈炯明(前左四)、胡汉民(前左六)等合影。

1916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环龙路63号(今南昌路57号)寓所与朱执信(前左二)、陈炯明(前左四)、胡汉民(前左六)等合影。

 

讲话开始,他首先表扬本部任事者:“本党自改组以来,我因有许多别项事故,不能常在本部专心办理党事,故将诸事付托诸君。今观诸君皆能本吾党进取之精神,奋勉从事,实为欣慰。”但接着,他话锋一转,籍回顾先前的历史引出演讲主旨,“唯此后所应留意者有一事:诸君皆知中华民国何以成,以有同盟会。从前同盟会开始不过数十人,一两年后就发展到若干万人,所以到了辛亥年,一举就成功了一个中华民国。但是那年武昌起义后,十二月间我到上海,有一种很可怪的意气,此意气为何?即是一班官僚某某等及革命党某某等人所倡言的“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也。当时这种言论的意气充塞四围,一倡百和,牢不可破,我实是莫名其妙,无论如何大声疾呼,总唤不醒。所以后来革命党的失败,都是在这句话上面,这是我们大家不可不彻底觉悟的。”

 

对于民国现状,他抱怨道:“现在的中华民国只有一块假招牌,以后应再有一番大革命,才能够做成一个真中华民国。但是我以为无论何时,革命军起了,革命党总万不可消,必将反对党完全消灭,使全国的人都化为革命党,然后始有真中华民国。所以我们的责任,以后就在造成一个真中华民国。”

 

在他看来,通往真正中华民国的路径只有一条,“就是要以革命党为根本,根本永远存在,才能希望无穷的发展。譬如一棵大树,只要根存在,那怕秋冬时他的枝叶凋落,一到第二年春天,他就会发生新的枝叶,还要一年茂盛一年。我们中华民国算是一棵大树,我们革命党就是这树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格外留意,将根本好好培植。现在以上海为本部办理海外党事,只要本部办事有精神,则海外当然发达。要图本党发达,全在诸君办理。诸君须知党事为革命源起事业,革命未成功时要以党为生命,成功后仍绝对用党来维持。所以办党比无论何事都要重要。我常劝人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如从前宋钝初等,都是办党事很有才力的,到后来都拼命要做大官,无形中就把党事废置了。九年以来,我们得了许多经验,许多教训。以后我们要把三民主义的精神,传他到全国,完全靠在这党的作用上面,我们同志非拿全副精神来办他不可。诸君切勿以为党事无足轻重,诸君如将党办得坚固,中华民国亦就坚固了。”

 

最后,他总结说:“现在办事要义:第一、须知党事为重,遇事就要办理,万不可稍有延滞,因为光阴比什么都贵。一件事早一刻办,就早一刻收效果。第二、形式与精神并重,形式完备后,才能振起精神。如海外保皇党,何以至今还尚存在,因为他还有一点形式之故。第三、我们以后要注意培养人才与延揽人才,将来种种事业,非有多数的人才莫可。前此所计划之大印刷所及英文报,事在必举,总以能早一日办起为好。诸君一同办事,尽可于每礼拜集议,将本部事务共同研究。本党前途发展全在诸君身上,我对于诸君很有无穷的希望,愿与诸君共勉之!”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41页。

2.《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2—3页。

3.徐涛:《孙中山与上海关系新论》,《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4.谈争:《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第17页。

5.徐思彦:《试论孙中山的政党观》,《文史哲》2000年第5期。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