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十年计划”愿景:国际共同发展中国

1919年3月7日,孙中山在国民党机关报上海《民国日报》发表《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以下简称实业计划书),提出以十年为期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的基本原则,共同开发中国的具体计划以及实行步骤。

 

1919年3月7日上海《民国日报》所载孙中山文章

1919年3月7日上海《民国日报》所载孙中山文章

 

沪滨著述

 

1918年,孙中山适逢其政治事业的低谷期,因在广州遭受“一丘之貉”的军阀排挤愤而辞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职,回到他在上海法租界的莫里哀路寓所。在沪蛰居期间,孙中山一方面与粤、闽、川等地国民党人函电往来,一方面反思过去、规划未来。

 

图为1918年的孙中山

图为1918年的孙中山

 

实业计划书原稿为英文,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之所以用英文写作《实业计划》,其实是孙中山向国际社会“喊话”,也是他制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第一个十年计划。

 

该书是孙在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写作。[1]1919年1月,实业计划书英文大纲基本写成。正式发表前,他陆续寄发相关中外人士。并以开放的心态求教于各方。

 

美国驻北京公使芮恩施复函谓:“来函经于2月1日收到。函内手著 《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拜读之余,良深钦佩。”[2] 3月,他又寄送美国商业部和英国内阁各成员,也可能送交了其他协约国列强的领导人物。并在友人帮助下开始陆续在《远东评论》上发表。

 

该计划书正式在国内见报后,西南滇系唐继尧较早来电响应,孙接连两天复函表示:“来函赞同实业计划甚善。如果大局早定,当以贵省列入计划之中也。”[3]并谓将就实业计划述为专书,创导国人。8月,计划的中文版先后见诸国民党的新创刊物《建设》杂志。[4]后据此修正,以《实业计划》名发行单行本。10月10日,孙中山在上海《民国日报》附刊《星期评论纪念号》(一)、(二)上发表《中国实业当如何发展》,再次重申这一设想。[5]

 

图为孙中山在上海故居的书房(摄于1958年)

图为孙中山在上海故居的书房(摄于1958年)

 

揆诸史实,可以说“中国国际化发展”是贯穿孙中山一生的理想与信念。早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时,他就对铁路高度重视。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时,就强调自己要致力于民生主义。”是年9月11日,他在北京与英国路透社记者谈论兴造铁路计画与对外开放中国本部。[6]一战结束之际, 孙中山判断时机似乎已经成熟,即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正式提出这一主张。他曾说“关于实业计划,弟方从事以累年研究者与海内商榷,而时逾半岁,尚未竣稿。”[7]

 

建国之方略

 

1920年《实业计划》全书英文稿最终杀青,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由林云陔、马君武等人译出中文本。1921年5月,55岁的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建立南方政权。10月10日,《实业计划》中文版由上海民智书局付梓,中译名为《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一一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全书十万余字。当天,孙中山特为之作序。

 

1922年,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建国方略》,系《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部书的合称,它分别阐述了孙中山关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想。

 

全书包括自序、篇首、六大计划和结论等几个组成部分。自序讲作者写此书的动机和经过。篇首概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同时,孙中山特别注意利用外资必须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主张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同外国资本集团订立合同,可以给予外国资本以合理的经济利益,但不能允许其侵犯中国主权。作者把这个问题看作"中国存亡关键",认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各方反应

 

有人说《实业计划》是近代以来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提出运用西方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帮助中国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中国的战略。然而, 因他晚年面临极其错综诡谲的国际国内形势,故其理想在其有生之年并未能实现。他希望向英美寻求资金支持,以和平、渐进、开放的方式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却屡遭挫折。

 

当时,他更看重美国模式,“在各项建设规划中,孙中山频繁地以美国建设的轨迹、模式为借鉴。但他的的革命力量和南方政权却从来没有获得过美国的承认与支持。而当时美国国务院严令驻广州总领事馆,不得收转广州革命政府致交美国的文件。与美国相比,其他西方列强对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同样采取了基于其实际利益考虑的冷淡态度。甚至他自己也无绝对把握,“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至其实施之细密计划,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 1923年的关余事件,促使孙中山彻底放弃对西方列强支持幻想。孙中山逝世后,“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思想长期未得到充分重视,国人对《实业计划》的解读亦常常忽略其国际化发展的理念。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这一思想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与思想动力。[8]

 

实业计划图

图为《孙总理实业计划图》(1930年)

 

如今,在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里存有一份1919年英文版的《实业计划》。“在近100年前,孙中山就提出了宏大建设计划,提出引进外资、引进外国技术人才,发展中国经济。限于历史条件,这些在百年前无法实现。而今,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都在发展阶段引进外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可以说,孙中山的远见卓识,对新事物的敏锐观察,非一般人可比。”孙中山不仅是两岸,也是世界政坛尊崇的人物。“海峡两岸同胞都追求一个共同的愿景,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这也是孙中山重要精神和内涵。”[9]

 

参考文献:

1. 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2. 中国社科院近代所:《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3. 秦孝仪:《国父全集》第4册,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4. 韦慕庭着,杨慎之译:《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 黄彦:《孙文选集》(中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特约路透电》,上海《民权报》,1912年9月12日,第六版。
7. 陈谦平 孙杨:《论孙中山的“中国国际化发展”思想——《实业计画》再认识,《江海学刊》2014年第1期。
8.《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眼中的孙中山》,新华网,2011年09月30日。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