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心声:我为什么选择离开香港

香港享誉“自由开放的国际都市”,一直吸引不少来自内地的年轻人怀揣梦想与期待,来这里学习、工作、落地生根,吸引力却逐年减退。一位居港四年的“港漂”电台财经节目主持(若琳),近日选择了离开这个她曾寻找到自由与无限可能性的城市,回到内地,并写下《香港:谢谢你把我照顾的很好》,在网上热传。下面和大家一起来听一听若琳选择离开香港回到内地的想法。

 

这是个小小的、冷漠的、繁忙的都市。城市本已够狭小,地形又复杂,于是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土地被开发,却要同时承担八百万的人口。你永远要不断穿插在拥挤的人群,人群永远行色匆匆在摩天大楼的夹缝中。维港的灯火再炫目,你终究要回到那个几乎转不开身的居室。

 

虽然地理上香港是亚洲社会,但文化上她更偏向西方──这里相信规则远胜过人情,于是在我们看来,香港人不好相处、顽固而冷漠;在香港人看来,我们不守规矩,无法信任。

 

香港人不明白为何所有deal都要在餐桌的觥筹交错中敲定,即便有朋友所托也会拒绝为不认识的人写推荐信。很难讲清楚内地的“人情大过天”和这里对规则的固守,哪一种更为优越,只能说要各取所需。或许香港更适合内向者,不需要高超的人际沟通技巧,也可以在香港活得很舒服。

 

这个城市各项规则繁复细致到令人哭笑不得─乱穿马路要罚款,坐小巴不系安全带要罚款,高层住户任由冷气机滴污水也是犯法……也由于完善的规则和港人对规则的尊重,香港如一台精准的钟表高效有序地运行,反过来得以在如此逼仄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里尽量提供给你生活的体面和尊严。

 

“唱衰香港”是一种流行。在香港,人们感叹“the city is dying”;而这些年香港在内地媒体上的形象,更多是一种没落的感觉。第一次来香港的内地人会失望居多─迪斯尼这么小?会展中心、星光大道有什么好看的?上海超越香港,很快的事情啦!而若琳觉得,香港失去最多的核心价值,是开放和包容,是互相体谅达至共赢的精神。

 

一个大都市总会有排外的噪音。而且,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出现再奇葩的言论和行为都不足为奇。让若琳心寒的、或者是真正让她考虑离开香港的,并不是这些极端排外的言论和行为本身,而是整个社会对这种极端排外的示弱、纵容甚至默许。

 

平日立法会也永远在吵,示威、游行、争拗、咒骂……这让“有能力的人不出声,没能力的人争住做”。香港就如一艘行将没有油的巨船,船上人却为了去哪个港口加油而大打出手,留下巨轮独自在海中打转。而内地,她犯了甚至依然在犯很多错,但她在向前走。这是若琳选择回去的原因。(文字摘自:香港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