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交流是中印关系发展的基石”——访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特

图片默认标题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现任院长阿维杰特

 

海峡飞虹报道(驻印度记者 何星宇):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杰特早年曾在中国留学,并因此喜欢上了中国和汉语。回到印度后,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汉语教学和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上。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人文交流是中印关系发展的基石,两国携手合作将使两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受益。

 

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在中国声名显赫,他的作品现在仍是不少文学青年的最爱。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泰戈尔除了是一名伟大诗人外,还是一名教育家,位于泰戈尔老家西孟加拉邦的印度国际大学正是他于1921年一手创建的。阿维杰特教授是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现任院长。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他向记者讲述了泰戈尔和中国的渊源。“1913年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可以说在中国有了一个‘泰戈尔’热;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徐志摩等很多学者是泰戈尔的朋友,他们帮助泰戈尔在中国演讲,泰戈尔(访问中国)的主要目的是恢复中印(自唐朝以来)的文化交流。”

 

阿维杰特表示,泰戈尔访问中国后,两国学者都表现出了扩大中印学术交流的极大热情。泰戈尔回国后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并致力于加强中印两国友好合作,印度国际大学的中国学院随之建立。阿维杰特介绍了中国学院建立的过程。“回来以后他就一直想在这建一所学校,建一个研究所,所以不久后他建立了中印友好协会;1937年,他和谭云山先生一起建立了中国学院。”

 

阿维杰特认为,加强人文交流是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石,而这也是中国学院成立以来一贯的宗旨。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期间,给中国学院颁发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奖,这也是对他们努力的一个肯定。阿维杰特表示,该学院与中国的云南大学一直保持着一个交流合作项目。“从2011年我们签了合作项目以来,云南大学的老师来这里教我们的学生。每年他们还有20个学生来这儿,短期(学习)10天,同时,每年我们20个学生也会去云南大学待10天。在这样的人文交流方面,中国学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图片默认标题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

 

图片默认标题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图书馆入口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不过在印度,学习汉语的人还不多,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目前一共有130多名学生,他们的课程主要包括中文、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等。印度小伙拉玛纽吉今年24岁,是中国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曾在云南大学交流学习。他对中国美食和文化非常感兴趣,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朗青。朗青向记者描述了印度人民眼中的中国和他对中印关系的期望。“以前有一个看法就是中国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我觉得现在印度人对中国的看法有很大的变化,老百姓也对中国感兴趣了,现在两国领导人的互相访问也挺多了,我觉得中印关系会有一个很精彩的未来。”

 

阿维杰特表示,中印民间人文交流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两国政府的积极态度和努力。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印度虽然表示支持,但态度并不积极,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对该项目还缺乏研究。阿维杰特认为,“一带一路”将有利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应该更多地学习‘一带一路’中国要说什么,我觉得‘一带一路’应该对各个国家都有好处。经济发展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都会取得大的发展,而且文化方面也会有发展(交流)。”

 

阿维杰特最后表示,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两国携手合作将使两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受益。“所以我希望将来中印两国各个方面的交流合作更要发展下去,这不仅对亚太,东亚、南亚国家乃至全世界人民都会(因此)过上很好的生活。”

 

图片默认标题

课前准备的印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