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绚丽多姿的“非洲明珠”乌干达

海峡飞虹报道(记者王新俊):地处东部非洲的内陆国家乌干达曾被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誉为“非洲的明珠”,而其首都坎帕拉又有“明珠中的明珠”的美誉。走在乌干达的城市乡村,总会发现一幅幅绚丽多姿的自然和人文风情画。

 

乌干达国土横跨赤道,总面积24.1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9.98万平方公里,水面和沼泽地为4.1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1200米,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植被繁茂、四季如春,东南部毗邻世界第二、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拥有其42.8%的面积,另外还濒临艾伯特湖、爱德华湖等湖泊,有“东非高原水乡”之称。

 

人类在乌干达的活动遗迹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乌干达”这一国名由布干达部族族名演变而来,意为“干达人之国”。乌干达目前人口约3800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有65个部族。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希里语,通用卢干达语等地方语言。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等。

 

在今天的乌干达土地上,曾经有若干个存在了几个世纪的独立王国。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独立后,宣布保留布干达、班约罗-基塔拉、布索伽和托罗等4个自治王国。1966年奥博特总统上台后,取消了王国、废黜了国王职位。到了1993年,现任总统穆塞韦尼又下令恢复了4个王国。今天,乌干达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旗帜,不过这4个王国的君主都已没有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文化和象征意义更大,而在各个王国里,国王都有着很高的威望和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王国这种独特的部族特色和古老传统也成为现代乌干达多元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一词在当地卢干达语中的意思是“羚羊之地”或“羚羊山”,词源应该与大量生活在非洲东、中部的黑斑羚的名字有关。据传说,这里最初是一片长满了茂盛牧草的山丘,许多动物自由生存,尤以黑斑羚数目最多,这些羚羊时常成群结队地从这座山头跑上那座山头,因此被称为“羚羊之地”或“羚羊山”。15世纪后,坎帕拉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布干达王国的王宫所在地。传说布干达王国国王经常在闲暇时在这里放牧羊群寻乐。直到今天,在乌干达共和国的四个传统王国中,以坎帕拉为中心的布干达王国依然是最大的,国王也依然叫“卡巴卡”。

 

1962年乌干达独立后,坎帕拉不断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也以悠久的历史、绚丽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非洲著名旅游城市之一。今天的坎帕拉由40多个山头组成,市区主要的大山头有7个,中间稍平,是市中心主要街道和商业区。市内树木葱郁、景色秀丽,街道依山势起伏而建,幢幢设计新颖、风格各异的现代化建筑依山势而立,层层掩映在片片翠绿之中,站在全城最高的克洛洛山顶眺望四周,全城景观尽收眼底。在坎帕拉的各个山头上,还有不少寺院、教堂建筑及古老的王宫陵墓。其中,2008年3月落成的卡扎菲国家清真寺坐落于老城区的山顶,由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在任时资助建成,可同时容纳1.2万人,据称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清真寺。而坎帕拉市内由中国援建的曼德拉体育场、纳谷鲁中乌友好医院建设医院及学校和农业示范中心等,则是中国与乌干达友好合作的典范和见证。

 

坎帕拉还有“芭蕉城”的美称,这是因为坎到处都能见到绿色的芭蕉树,而且种类繁多,姿态各异,茎粗叶阔,果实被称为“饭蕉”,深受当地人喜爱。饭蕉可以烤熟或者炖熟后吃,也可以晒干后磨成粉,制成糕点等,还可以酿成啤酒或者烧酒。而芭蕉叶可用来包装米、豆、咖啡、甘薯、烟草和盐等,还可以用来编织盘子、帽子、凉鞋等物品。

 

在乌干达,一种叫做“波达波达”的摩托出租车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波达波达不是指某一摩托车的品牌,而是对摩的的泛称,据说最初来源于对上世纪80年代穿梭于肯尼亚与乌干达边境(border)的自行车的称谓。由于当时交通落后,自行车主要用来作为出租车服务,当骑车人要载客拉客时,就吆喝“border、border”,慢慢的就简化成“波达波达”。后来摩托车慢慢代替了自行车,摩的也就有了“波达波达”的称谓。

 

今天,乌干达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穆塞维尼总统2014年曾在一个月中两次参加中资项目的投产和奠基仪式,表达了乌干达高层对中国投资的欢迎态度。中国路桥、中国水电等众多大型国企在乌干达修路建坝、造福一方,中资民营企业也已成为中乌经贸合作的生力军。乌干达人对中国人也普遍友好,无论是出入恩德培机场还是走在坎帕拉的市场、街头,时常都会碰到当地人用一两句简单中文进行问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