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串起新型协作式农业产业链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17日在“2015第四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2014年全国农户承包农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0.3%,流转速度和比例几乎为发展中国家最高。不过,这其中一半以上的农地仍是在农户间流转,仅有不到一成的土地为企业流转。

 

韩俊说,中国现阶段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仍停留在传统供应链模式上,二三产业和农户之间基本上是“两张皮”的关系,没有长期合同,缺少信任。所以,要深度调整农业结构,需要延长和融合一二三产业,构建一个新的协作式的农业产业链。

 

有企业家告诉记者,协作式产业链最重要的创新实践之一,就是最近流行起来的将互联网因素融入原有的“公司加农户”模式。

 

“企业一端连着农户,一端连着消费者,随着电商的兴起,传统渠道和商超开始没落,冲击非常大。”熙可集团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朱演铭说,所以计划通过互联网在城市消费者和农村农户之间建立一座更有机的“桥梁”,让他们的农业加工产品通过微信和电商上线销售。

 

据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吴敏芝介绍,阿里半年前开始做“村淘”业务的时候,还没有想到这是一个互联网和农村市场的结合。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农村电商可能得到了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类似朱演铭这样,打算乘东风进行流通渠道改革的农业企业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农村电子商务是阿里巴巴集团IPO以后三大战略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个战略。未来3到5年,阿里巴巴计划投资100亿元在全国建立1000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县以及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

 

此外,阿里计划将农村电商依托于旗下整个生态圈发展,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微贷等业务都已跟农村挂钩,未来如果有一款农产品在大数据中显示很有销售潜力,农户在采购农资时可以直接通过阿里获得贷款支持。

 

京东集团副总裁马健荣表示,京东在农业电商也有一个叫“3F”的规划,分别为工业品下乡、农户得到贷款、农产品到城市里去。在这个战略中,京东通过县级服务站和乡村推广人员构建了一张覆盖农村的网络,作用是农资和工业品进村的物流配送和营销,农村金融的信息征信数据采集和推广,以及生鲜农产品信息采集和采购等。今年以来,京东已经在全国500个县开展了服务中心,在1000个县有服务店,招募了1.8万个乡村推广员,覆盖了18万个村。

 

企业热潮涌动的同时,政策层面也在助力打造“互联网+”的农村流通体系。《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商务部获悉,商务部15日正式发布“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作为“互联网+”的首个行业规划,该行动计划首条重要工作任务就是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育农村电商环境。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副司长聂林海对记者表示,行动计划落脚于电子商务深化应用的重点领域和环节,提出了细微、具体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一方面要解决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例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商,完善其快递配送、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同时,鼓励电商企业走出去,通过建设海外仓打造境外物流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打破电商“最后一百米”的瓶颈,比如鼓励电商进社区、推广线上线下互动、创新服务民生方式等。

 

京东集团副总裁蔡磊说,在发展农村电商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就是县域电子商务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商发展需求不匹配,一些县域基础物流设施仍未普及,农产品进城依然受制于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匮乏,一些地区缺乏科学规划,兴建不适合电商发展规律的园区等造成浪费;二是缺乏电商技术指导,买卖的技术门槛难以突破;三是品牌意识欠缺,许多所谓知名产品缺乏质检报告、标准化程度低,优质很难实现优价。

 

“这一次‘互联网+’行动计划专门提到在这方面的一系列举措,期待把这些问题和障碍一一打通,农村电商得到高度发展。”蔡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