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出游小心四大常见陷阱 散客最易被倒卖

春节出游小心四大常见陷阱 散客最易被倒卖

春节出游要慎防各种骗局。

春节出游小心四大常见陷阱 散客最易被倒卖

出游要小心被“倒卖”。

春节旅游旺季即将到来,旅游质量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敏感话题。在新旅游法出台后,虽然行业逐渐规范,游客权益保障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各种隐性旅游陷阱依然层出不穷。在春节游玩前夕,为大家细数春节旅游中可能出现的陷阱有哪些,出行的朋友们要注意预防,莫被各种巧立名目的诱惑轻易骗去。

 

常见陷阱:1

被旅行社四处倒卖

 

不少旅游线路打出的低价格当然是诱人的,正规旅行社也在追求以低的价格来争取更多的游客,但与此同时,游客也要注意一些违规旅行社或旅游门市部以低价格诱骗游客参团之后,再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更多的非法利益,如增加购物,去黑店购物,降低档次,更换景点等。

 

在新旅游法出台前,散客游被“四处倒卖”的情况十分普遍。

 

以云南旅行为例,一趟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泸沽湖11日游,每个地方散客都被倒卖给不同的当地导游,当地导游使出浑身解数,连哄带骗外加恐吓逼游客购物或者参加指定自费项目,比如藏族家访等等。翡翠店、螺旋藻店等购物点一路下来,一条1999元/人的线路,最后每个人花了6000元还不止。

 

即使到了现在,这种美其名曰共享旅游资源实则倒卖游客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王先生前几日便遭遇过一次啼笑皆非的倒卖事件,出行第二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和饭桌上的团友一聊,发现原来一桌的四户家庭,报的是三家不同的旅行社和一家线上旅游网站,价格最多的相差2000元。而导游,居然不属于这四家旅行社的任何一家。“我们报的是著名的正规大型旅行社,价格也是最贵的,有点郁闷。”

 

业内人士解读,很多旅行社的线路固定拿航空公司的机位,即使报团人数不足也不会变动,因此往往和其他旅行社联合收客,在春节旺季时往往这种现象更为混乱。但是在报团的时候,没有一家旅行社会主动告知游客其实这条线路并不是自己旅行社的线路,“很多旅行社宣传线路时标榜‘自组团’,但是游客并不了解‘自组团’的概念和优势,就是因为之前都被蒙在鼓里。”

 

常见陷阱:2

提高原价假特价

 

春节将至,不少线上旅游网站打出春节特卖汇或者尾单甩卖,看起来和原价相差极大的价格很是吸引了不少游客。

 

“除了数量极少的秒杀产品之外,其实没有多少限时特价路线。”资深旅游达人小张告诉记者。作为常年出游的驴友,她经常刷旅游网站折扣,因此对于这些旅游产品价格稔熟于心。

 

“比如这个热卖的限时特价产品,荷兰法国7天5夜自由行5999元,显示的原价高达14999元,其实一直以来这个产品在这家网站上经常打折,价格一直都是5999元”,小张打开之前分享到朋友圈的截图,“很多游客看到特价一时冲动购买,后来特价结束后上网一查,还是这个价”。

 

而且,不少在秒杀产品页面上写着,每个人只限抢一个名额,与此同时,商品页面上注明了,如果一个人出行的话,需要支付高达两三千元的单房差价。

 

也就是说,即使你抢到了这宝贵的白菜价旅游产品,还是要付高额的单房差价才能出行,或者同伴以原价报团,这样算下来,人均价格恐怕比平时同线路的打折产品还要贵,毫无优势。

 

另外,网上预订旅游产品的约束机制目前来说还并不健全,这方面消费者也要留心。

 

常见陷阱:3

景点全部免费酒店偏远

 

杨先生一家去年春节报了澳大利亚旅游线路,到了澳大利亚才发现,旅行社安排的参观景点,全部是免费的公园、教堂和观景台,“每天除了逛免费公园就是免费教堂,免费教堂逛完了就去当地免费的博物馆和艺术中心。”杨先生说。

 

此外,之前杨先生看行程,标出旅行全程酒店三星标准,结果后来才发现,住的酒店条件虽然不错,但是均在城市最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在悉尼的住宿,住在当地治安最差的区域之一,抢劫案频发。”

 

所以,游客最好要求在旅游合同中写明酒店的名称,并在网上查询酒店的档次和口碑。

 

常见陷阱:4

买土特产易被骗

 

在报团参加旅行社线路时,固然有着一些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旅游品质的隐患,但是自由行旅游,在当地遭遇骗局时往往更难以维权。

 

这些骗局往往都“因地制宜”,有着地理性特点。去个古迹就总能遇到某某诞辰或者高僧刚好为游客开光,一打照面高僧便让游客先给父母烧炷最便宜的也要99元的平安香。到了海边,天价海鲜已不是新鲜事,骑马的草原高山,上了马之后不再给一笔钱就难以下马。

 

尤其是每一地的土特产,春节出游游客购买年货的愿望更为热烈,从而更容易被欺骗。境外游更是如此,不少缺乏当地具体地理和自然知识的游客,往往容易出于给亲朋好友带手信的想法,轻信他人言语,花数千元购买大量当地土特产,其实当地根本不出产此类物品。

 

因此,在出游前,游客最好是能够搜索了解当地真正出产的土特产,尤其是自由行,更应该事先了解当地有可能遇到的骗局,提前打好心理预防针,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权益。

(广州日报 文/李雨白 图/石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