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诺奖报告会演讲 回顾青蒿素发现历程 呼吁关注其耐药性威胁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5-12-08 17:20:36 | 来源: 海峡飞虹 |
海峡飞虹(记者 段雪莲):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她在演讲中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并呼吁当今医药界提高对青蒿素耐药性现象的关注。
在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相继发表演讲后,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84岁的女药学家屠呦呦在助手的陪伴下登上讲台。屠呦呦首先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表示了感谢,并强调,这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讲话中,屠呦呦介绍了40年前中国中医研究院联手协作团队发现了传统中药青蒿的抗疟药效,随后经过反复试验和临床研究,成功提取其有效成分“青蒿素”并获得国际认可的过程。屠呦呦在现场讲到:“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屠呦呦在颁奖现场
屠呦呦解释说,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实验,科研人员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而为了尽快实现临床应用,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她和科研团队成员甚至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试药效。正是这种在困境面前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使抗疟新药“青蒿素”的诞生成为了可能。
屠呦呦在现场发表演讲
屠呦呦指出,如今,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峻挑战。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更让人担忧的是,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了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这对全球抗疟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她呼吁抗疟工作者关注并认真执行世界卫生组织在2011年提出的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屠呦呦说:“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
屠呦呦工作照(照片来自网络)
在时长20多分钟的报告中,屠呦呦多次提到,中国传统医药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值得医药工作者去借鉴和发掘。当年,她通过大量收集和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民间防治疟疾的方药,得到了从青蒿中提取抗疟成分的灵感。屠呦呦说:“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据了解,屠呦呦将与本届其他诺奖得主一起参加当地时间12月10日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诺贝尔奖颁奖礼。
新闻推荐
- “手拉手”!中国链博会打造世界“共赢链”2024-11-29
- 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启用2024-11-29
- 12月1日起赴港澳旅游“一签多行”“一周一行”陆续实施2024-11-29
- 这场跨越海峡的“青春之约”成为两岸交流的靓丽风景2024-11-29
- 泉州走进台湾 泉州特色文创在台北大稻埕展出备受欢迎2024-11-29
-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厦门海沧区举办海印放火狮民俗文化节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