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海峡两岸公益组织有更多交流合作”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5-12-15 09:29:57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
说起台湾的公益组织,人们往往会想起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但你是否知道“不老骑士”的传奇旅程?有无听说过台湾麦当劳的“爱不找零柜台”?又是否听说过专门帮助残障人士就业的育成蕃薯藤忠孝庇护工场?
本报记者日前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井顿泉一行赴台湾对公益事业进行参访考察,并与当地多家公益机构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经验交流。通过此次参访,增进了两岸公益机构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感情融合,有力地推进了两岸公益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共同成长。
商业模式
助力慈善组织更好运行
参访团第一天的目的地,是育成社会福利基金会的育成蕃薯藤忠孝庇护工场。
在育成社会福利基金会执行长赖光兰女士的带领下,参访团一行人参观了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工作机会的育成洗车中心。
穿过门前排队等候洗车的长龙,出现在眼前的是统一着装的洗车工人不停忙碌的身影。他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每当车辆开进来,有人负责指挥停放,有人操控自动洗车车间,待车辆清洗干净后,有人大声招呼“请开过来”,接下来会有人用抹布把车擦拭干净。
虽然一刻不得闲,但幸福的微笑始终挂在每一张脸上。他们专业且娴熟的洗车流程和动作,让人很难想象,除一名指导人员外,中心内所有的洗车工人均为心智障碍者。
“印象中的福利机构,难以提供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只能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残障人士提供一个容身之所。”看着心智障碍的洗车工人们自信且阳光的笑脸,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基金部部长唐九红真切地感受到“让残障人士都有尊严地生活”。
在随后的交流中一行人了解到,育成社会福利基金会旗下的天使园餐厅、育成洗车中心、育成蕃薯藤忠孝庇护工场,都是为了给心智障碍者建立一个无障碍的工作职场。十几家工厂里的残障人士经过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能够从事烘焙糕点、美食烹饪、环保手工皂制作等工作。这些工厂所得收益除维持自身运营外,全部用于帮助残障人士。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与人互动、服务大众,进而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赖光兰介绍说,心智障碍者可以学习工作技能,从而获得薪水,变“被动受助”为“主动自助”。“通过对其开展庇护性就业,还能够增进社会大众对身心障碍者的认知与亲近。”
在台北市大安区金山南路二段的“台湾麦当劳叔叔之家慈善基金会”,记者看到这里充满温馨、明亮且富有童趣的设计元素。据悉,赴台北就医的外县市病童家庭,可以在这里享受就医期间的免费住宿。不仅得以减轻经济负担,还能在倾听与关怀活动中获得鼓励和支持。
“初次来‘家’里的孩子,可以得到一个由志工一针一线缝制的麦麦熊,温柔抚慰幼小的心灵,陪他们走过这段就医路。”麦当劳叔叔之家慈善基金会执行长李意雯表示,每年约有22万人次的孩子从很远的地方到台北就医。为了持续不断地帮助远地就医病童及其家庭,在原有筹款方式的基础上,台湾麦当劳于日前在岛内17家公益旗舰餐厅率先设置“爱不找零柜台”。
据了解,目前台湾的400多家麦当劳餐厅里,共设置超过2300个爱心零钱箱,平均每年可募得超过1500万元新台币。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爱心零钱箱,台湾麦当劳将其扩大为“爱不找零柜台”,邀请更多消费者随手捐零钱,一起投入爱心做公益。
创新思维
为公益注入活力
在台湾,老龄化同样严峻。
一直以来,台湾的社会公益机构都是围绕“老人是困难群体”这一概念来设计项目。
但后来,一部名为《不老骑士》的电影上映,开始扭转台湾社会大众对老年人的固有印象,对于老龄化有了正面的观点与态度。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参访团此行拜会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正是这一变化的幕后推手。
2007年11月,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发起“挑战八十、超越千里———不老骑士摩托车环台日记”活动。17位平均81岁的“不老骑士”,纵使身患顽疾、容颜老去,他们依旧有着不老的心态与梦想。身患癌症、高血压、膝关节退化、听力退化……但他们历时13天,完成了环台湾岛骑行1139公里的壮举。
“什么才是理想的老年生活?”对于唐九红的这一问题,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督导黄佩婷表示,“老人要有事做,生命才会有光彩。”对老人而言,医疗照护毋庸置疑,但精神愉悦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只有创新思维,让老人走出家门、走进社会、走上舞台,让他们不再只是被照顾者、再创生命价值,才能最终成就一个乐活有梦的“高龄友善城市”。
以“不老骑士”为起点,“弘道”结合各界资源为长者量身打造诸多“圆梦计划”。这其中,有92岁的老奶奶当一天高铁司机、81岁的老爷爷开画展等等,掀起了一股全台湾帮老人圆梦的风潮。
对于参访团颇为专注的失能群体照拂,黄佩婷介绍说,“弘道”实行创新的“走动式照顾服务”,以弥补现行长期照顾制度的缺失。以社区及居家服务经验为基础,结合受过专业训练的照顾服务人员及外籍护工,提供短时间、多次数的定制化服务,如身体照顾、协助完成日常生活事宜等,服务内容可依需求不同进行弹性调配。
在创新服务的思维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舍弃悲情的募款模式,为“弘扬孝道”、“社区照顾”、“不老梦想”这三大核心价值找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也进一步将“弘道”的定位提升为老人关怀服务产业的创新研发平台。
“慈济”精神
让志愿服务绽放魅力
“静思堂”位于慈济综合医院和慈济大学之间,白墙灰顶,仿唐式高耸飞檐。堂内设有感恩堂、讲经堂、国际会议厅等。参访团到达当天,一个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慈济”发展的大型成果展正进入紧张的收尾阶段。在这里,参访团一行听到了证严法师的故事。
“慈济”意为“慈悲为怀,济世救人”。1966年,证严法师创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初期与5位弟子以缝制婴儿鞋、从事农作等接济穷苦大众,她还启发30位家庭主妇每天从买菜钱里省下5角钱投入竹筒,作为帮助孤老贫病者的救助金。
如今,从功德会到基金会,“慈济”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在5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会或联络处,援助过的国家和地区多达90个,志愿服务涉及慈善、医疗、教育、人文、骨髓捐赠、环境保护、社区、海外赈灾等。
“他们不仅反应速度最快,同时也是极有组织、有效率的救援队伍。”徜徉于“慈济”40余年的善行义举,井顿泉感叹道:“作为社会组织,如何能最大化整合志愿精神、发挥出志愿者力量?这其中,制度支持、专业培养、感情维系、价值认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激励因素。近百万名志工遍布全球,如何集聚起这样庞大的一支队伍?慈济在管理上究竟有何秘诀?”
“以爱为管理,以戒为制度。”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副总执行长林碧玉引用了证严法师的一句话来加以说明:“即依靠自律自治,激发志工内心的爱并让‘慈济’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那些认同慈济精神的志工会选择长久地留下来。“‘慈济’吸引着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很稳定。慈济所有的志工活动,都希望让身在其中的人感觉很舒服、很安心,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
“证严法师希望每一个志工,不管是不是参与社会志愿服务,都可以先从自己家里开始做起,把‘慈济’的志愿精神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林碧玉着重介绍了“慈济”一直在大力推行的环保。饮料瓶的瓶身和瓶盖,即使都是塑料也是不一样的。慈济志工在分拣时一定会将这二者分开,瓶身的塑料会拿去抽丝,制作成环保毛毯。当有灾难发生时,“慈济”会在第一时间送出这样的环保毛毯。
除了收集塑料瓶,志工的日常工作也会深入社区,走访那些突逢变故或贫困的家庭,给予其心理关怀并发放补助。
在慈济基金会商店,售卖有各种基金会衍生品,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低碳生活用品等,还有回收的饮料瓶经过消毒处理加工成的衣服、鞋子、背包和毛毯等各种家用物品。店内销售所得全部作为慈济基金会资金,用以救助和关爱需要帮助的民众。
“很感恩‘慈济’,祖国大陆很多自然灾害的现场都有你们忙碌的身影和付出。”井顿泉表示:“希望海峡两岸的公益组织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两岸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使两岸的公益机构在公益救助、资源整合,发挥公益机构的优势、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为两岸公益文化的弘扬和公益事业的合作与发展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新闻推荐
- 李强在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上的讲话(全文)2025-05-28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5月28日·新闻发布会2025-05-28
- 外交部:中方已经实现对海合会国家免签全覆盖2025-05-28
- 东部非洲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肯尼亚举行2025-05-28
- 2025浙江·台湾合作周开幕2025-05-28
- 财政部今年将在香港发行680亿元人民币国债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