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小贴士”教你游港防忽悠
|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5-11-06 09:18:34 | 来源: 人民日报 |
内地游客赴港旅游,如何才能避免陷入宰客陷阱?一旦自身权益被侵害,又该如何及时、有效维权?
香港消委会主席黄玉山提示内地旅客,赴港旅游前务必仔细阅读消委会网站内的“精明消费锦囊”,了解近期店铺的不良营商“骗术”,并且记下违规店铺的名字,避免“误闯贼窝”;而团体旅客更要保留好“旅客须知”和行程表,以便出现问题时可及时找到有关部门。
香港海关助理关长何仕景也建议游客赴港不妨做做功课。他给出了6个防范“小贴士”,包括赴港前先了解货物价格、种类;选购时留意计价单位;不要随便答应商家将药材“磨粉切片”;避免购买与知名品牌商品类似的“影射商品”;如果商品没有清晰标价时要再三追问确认;付款刷卡时务必看清金额再签名。
香港与内地在重量单位上的差异,曾经让频频旅客中招。
对此,何仕景表示,香港与内地采用不同的计量制,内地一斤是10两(500克),香港却是一斤16两(600克);内地一钱等于5克,香港一钱却仅3克多。其次,在旅客问价时,不法店铺的惯常做法是回应一个省略了计价单位的笼统数字后,再加上几句“香港买药很合算,一斤有16两”等“忽悠”的话,降低旅客的防范意识。最后一招则最恶劣,店员时常以“更入味”等借口主动将药材切片或磨成粉,使药材不可复原再卖,旅客若一时疏忽,在结账时“骑虎难下”,便容易掉入“天价陷阱”。这些“诈术”,内地游客都应有所防备。
旅议会总干事董耀中提醒,在购物纠纷中,旅客如果拿到退款后不再作出投诉,就会间接让店铺“有机可乘”,以为违法成本低,可逃过法律或旅议会规章惩罚,仅靠赔钱即可了事。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总结道,法例固然可以惩罚不良商户,但旅客为免遭受时间、金钱和精神损失,最重要的是做个精明的消费者,在决定消费前审慎考虑。如果有疑问,必须向旅行社或店铺“刨根问底”,或者坚决表明拒绝交易;而交易后如感觉委屈,应立刻“挺身而出”向海关、旅议会或消委会寻求协助。
香港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姚思荣则建议旅客理性消费。他坦言,现在内地旅客出境旅游越来越多,也倾向于大手笔、高消费,往往给商家以“不计较金钱”的感觉,令自己成为不法店铺的“靶子”;尤其是内地二、三线城市的赴港旅客,购物需求较大,警示信息却掌握得不够,会增加掉入陷阱的几率。(记者陈然)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看“进博魅力” 透过亮眼“成绩单”感知中国经济蓬勃“脉动”2025-11-11
- 第十八届黄埔论坛在湖南怀化举行——共担民族大义 共促祖国统一2025-11-11
- 赣台荟·第二届赣台青年短视频创作大赛网络投票正式开启2025-11-11
- 闽台两地生态成果展在福州启动 “神话之鸟”见证十七载携手护飞路2025-11-11
- 以武会友 共传薪火——两岸青少年武术交流活动在四川达州举行2025-11-11
- 台湾青年走进金水区郑州记忆油化厂202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