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引路 德国女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80年后亮相中国美术馆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5-10-22 11:29:51 | 来源: 海峡飞虹 |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刘思恩):中国艺术界认为,德国女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作品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版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力。鲁迅先生是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引进中国的第一人,自1931年收到珂勒惠支的版画后,鲁迅在与木刻青年会晤或通信时,经常谈起珂勒惠支先进的艺术思想、严格的创作态度和精湛的版画技法,一再要求木刻青年学习珂勒惠支。直到今天,在很多中国版画家的作品中依然可见珂勒惠支风格的刀法,可见其深厚的影响力。
2015年10月21日,《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黑白的力量——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基金会协办,得到了中国文化部、德国驻华大使馆与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鼎力支持,共展出凯绥·珂勒惠支的经典作品120件,汇聚了六家德国重要博物馆和艺术机构以及珂勒惠支作品重要藏家所提供的经典藏品。展品类型包括雕塑、全套版画系列、自画像系列、海报等,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非凡艺术家的艺术风貌,许多作品均为首次登陆中国。
为促成此展,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多次与德国驻中国大使与文化参赞洽谈。他介绍,由于鲁迅先生的介绍,使得许多中国人了解、崇敬珂勒惠支。珂勒惠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在于她创作中的深刻性、思想性、社会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吴为山表示,珂勒惠支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和普通大众的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她的艺术来弘扬正义、宣传正义。她的作品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社会无产阶级艰苦的生活境遇,也反映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世界动荡、世界经济危机和纳粹统治的局面,她的作品在生与死、战争与和平等一切矛盾的因素当中,找到了表现的节点和存在的价值。前不久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展览中,有大量中国人民抗日期间的木刻,这些木刻的形式感,包括精神性,很多来自珂勒惠支这种艺术的理想,包括正义的情怀。
吴为山说,因此今天举办的展览特别取名为“黑白的力量”。因为黑白是分明的,本身木刻版画、石版画都是通过黑和白、线条块面等体现,在黑白的表现力和刀刻的力量当中,展示了艺术家最深刻的,也是最纯粹、最正义的情感,能让人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的灵魂所在。“黑白”用在这里,更有精神力量的体现,也就是体现了珂勒惠支她的爱憎分明,非常符合中国人民对于珂勒惠支精神的理解。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是德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风格结合了质朴的现实主义与奔放的表现主义风格,充分展现了她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关切,同时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珂勒惠支的作品主题丰富广泛,如生死、悲喜、战争、社会现状、母爱,以及生命中那些闪烁着爱与智慧的光芒的瞬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鲁迅发起了针对年轻艺术家的木版画课程,该课程被认为是中国“革命版画”的摇篮。这些革命版画的榜样是不同的欧洲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就在此列。
德国策展人克劳斯·西本哈尔表示,凯绥·珂勒惠支在德国非常有名,然而令德国人吃惊的是,她竟然在中国如此有名,而她的出名是因为中国作家鲁迅的介绍。
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郝志强则表示,今天举办珂勒惠支的展览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在珂勒惠支的作品中,核心就是人--人的生存近况,人的生与死,饥寒交迫……这样的主题在今天也仍然是有效并有影响力的,因为在今天,不仅是在战争区域我们遭遇到这样的主题,不仅在叙利亚,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在现实中都重遇这样的主题。今年是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特殊年份,同时也是东德西德统一25周年,举办这个展览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展览也是中德两国在文化方面进行合作和友谊的一个非常好的力证。
展览详细介绍凯绥·珂勒惠支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与中国的渊源。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展出的一件雕塑作品《飞翔的天使》(Der Schwebende)中天使的面部肖像即珂勒惠支本人,这出自珂勒惠支相交多年的“艺术战友”恩斯特·巴拉赫(Ernst Barlach)之手,作品中倾注了他对自己的至交好友的爱慕与钦佩。这件作品“飞翔”于中国美术馆的展厅上空,在视觉与心理,在作品本体与设计装置之间产生了张力而凸现其价值与意义。
中国美术馆还举行了珂勒惠支艺术研讨会。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