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为筷箸习俗“申遗”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5-01-06 16:01:36 | 来源: 新华网 |
筷箸(资料图)
筷子对于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但筷箸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被忽视已久。为了唤醒人们对筷箸文化的重视,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计划在2015年将筷箸习俗申请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简单、平凡的筷子蕴含着中国人对生活、文化、礼仪方面的丰富内涵,但筷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日渐式微,亟待加以研究、保护和弘扬。”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会长徐华龙说,“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对保护筷箸文化十分重视,不仅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还把每年8月4日设为‘筷子节’,韩国也有人声称筷子是他们祖先的发明。中国的筷箸文化已经成为日、韩竞相争夺的一项文化遗产。”
据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的馆长蓝翔介绍,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用筷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三千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筷子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并形成了一套礼仪和习俗,在民间的婚、丧、喜庆等礼俗都有广泛运用。
如筷子历来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筷子的使用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如忌讳使用长短不齐的筷子、用筷子指人、用筷子敲击碗和盘子、将筷子插在饭头上、将筷子颠倒使用等。有的筷子不仅是一种餐具,还是一种艺术品,在筷子上题词、刻诗、绘画、烙画、镶嵌、雕镂等艺术形式多姿多彩。
筷子的使用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行为方式和宗教礼仪,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文学作品里,筷子经常成为歌颂的对象。如唐杜甫《秋日阮隐居致韮三十束》诗:“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筯头。”宋黄庭坚《元明留别》诗:“桄榔笋白映白筯,椰子酒清宜具觞。”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明清小说里,都有筷子的描述与情节。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筷子谜语,如“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
上海的筷箸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代,上海城隍庙一带生产的筷子名声远扬,销售高档的象牙筷、乌木筷、银筷等。开埠以后,我国第一条机械化的筷子生产线就诞生在上海,提供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的筷子都是上海生产,并且作为国家礼品送给外国友人。在上海民间信仰里,筷子是有神灵的,每年腊月底祭灶、祭祖时,要放置碗筷,在筷笼边贴符祭“筷子神”。
近几十年来,上海收藏者对筷箸的兴趣如火如荼,形成收藏与研究、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一支队伍。其中,蓝翔的藏筷馆就收藏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筷子2000多双,他还在出版了《筷子古今谈》、《筷子三千年》、《古今中外筷箸大观》、《筷箸史》等多种专著,被誉为“中国藏筷第一人”。
上海社会科学院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蔡丰明研究员认为,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的用筷习俗皆由我国传入。小小的筷子堪称中华文明的传承链,以独特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在东亚影响十分广泛,一些学者甚至将“东亚文化圈”形象地称为“筷子文化圈”。重新认识筷箸习俗的文化价值,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很有意义。
新闻推荐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
- “打造摄影的中华语境”!两岸携手弘扬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2024-11-21
- 吕礼诗哽咽谈“中国强”,痛批于北辰:要对得起良心2024-11-21
- 港澳通关再提速 全国首批“免出示证件”通道上线试运行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