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坚庭:文化冲突与包容理解中的电影人生

张坚庭:文化冲突与包容理解中的电影人生

 

香港导演张坚庭。(摄影:曹海扬)

 

编者按:香港青年跨越香江追寻理想,在内地展现务实自信的风采,同祖国和舟共济。内地青年立足香港开创未来,在香港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与香港共创繁荣。人民网与香港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合作推出2014年“同根同心”特别专题,为您讲述一群在异土奋斗的青年追求梦想,书写人生的故事。

 

六、七十年代香港油麻地的上海街一片繁华,炫彩迷离霓虹灯映照着川流不息的车辆行人。临街而立的骑楼上,在读中学的张坚庭住在狭小逼仄的房间内,“席椅而卧”,双脚需要探到窗外才能伸直。他脚下和他身处的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香港:繁荣的香港和贫穷的香港。

 

而正如张坚庭从小生活在矛盾复杂的社会中,他的剧本和电影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刻画着时代中不同文化的冲突。十多年前,张坚庭的电影《表姐,你好嘢》中,扮演来自内地小县城的公安人员见识到了香港的繁华。而在他最近拍摄的电影里却是一个内地超级有钱人来到香港后所看到的贫穷一面。

 

1955年,张坚庭出生于广东开平,3岁时随家人来港定居。来港多年,张坚庭已经深刻体会到文化冲突中需要的互相包容与理解。正如《表姐》中,郑裕玲在回到内地时对梁家辉说,“你带我去大街小巷吃东西,你给我生活的经历,谢谢你给我开了眼界。”而张坚庭从小的生活经历却为他打开了电影的世界,在戏剧的冲突中寻求文化的融合。

 

参与香港电影黄金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誉为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我抓了一个黄金期的一个机会,搭了一个顺风车。”张坚庭如是说。中学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去夏威夷读现代中国史或者去当高级军官。张坚庭却觉得两个都不是他喜欢的选择。十几岁时,一部波兰斯基的片子《龙血惊魂》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那时候我就觉得电影是我的一个理想。”张坚庭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进入电影行业。

 

不过,张坚庭却是从做兼职开始踏上了他的电影人生之路。当时读大学的张坚庭正为第二年的学费发愁,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一个儿童节目兼职做主持人,赚足自己的学费。而也就是在那时,他对出镜越来越有感觉,之后的第二第三年,张坚庭就开始当主演。

 

最初,张坚庭也编写剧本,他的第一个剧本便是由著名影星任达华和陈志莲主演。1980年﹐张坚庭创作了首个电影剧本《救世者》,1982年张坚庭凭《胡越的故事》获得金像奖最佳编剧,1983年凭《表错七日情》,再度荣膺金像奖最佳编剧。1990年开始的《表姐》一时间风靡全港,海内外反响十分热烈。

 

张坚庭曾说,“电影题材往往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却是历史的一个注脚。”在这黄金十年中,香港的发展历经波折,而张坚庭也经过了重重磨砺,但他幸运地赶上了这一波浪潮,在香港电影历史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进军内地电影与餐饮业

 

《表姐》系列出来后不久,90年代香港电影业进入了低潮期,张坚庭将眼光投向了内地。乘着《表姐》的知名度,张坚庭进军饮食业,并以“表哥”为名开设茶餐厅,推出粤式特色饮食。转眼间,“表哥”茶餐厅在国内已开了数十间。不过,即使是开着茶餐厅,张坚庭还没有忘记他钟爱的电影。茶餐厅不断地在不同地方开业,张坚庭也趁机会了解当地民情,“我写剧本不限于香港的题材,很多内容都和内地有关系。”

 

在北京生活,饭团豆浆和报纸是张坚庭每天必备的“食粮”,内地对现在的他来说已经相当熟悉。不过,刚到北京工作拍电影时,张坚庭切身体会到了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不便。“拍戏时,上海人一帮、广东人一帮,北京人投诉了:上海话和广东话我们听不懂,我们反而变成外来人。”后来,张坚庭和副导演要求自己在现场讲普通话,“拍电影要有效率,你必须要每个人听得懂,他们做事情才快。”

 

“当你讲的话别人听不懂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被隔离的感觉。这样的感受很不好。”不仅在拍电影时,张坚庭兼顾场内人员的沟通交流,在面对茶餐厅的客人时,张坚庭也力求为每一位客人提供最周到的服务。“有客人直接投诉到我个人的微博里面,我会直接处理、立刻处理。”张坚庭认为,顾客的到来是对自己的信任,“他可能也不一定对,但是进来的时候,背后有很多故事,他可能婚姻不好,有工作压力等,他进来的时候,他有很多的压力,我们要跟他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无论是在年少时期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还是在拍电影时体验两地文化的碰撞,亦或是面对餐厅中不同顾客的不同诉求,张坚庭不断地在文化冲突的夹缝中找到一条融合之径,开拓出自己的电影人生之路。(实习生 计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