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论强化两岸关系的社会基础 称是最重要原因

资料图: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陆委会主委王郁琦会面。中新社发 陈小愿 摄

 

台湾《旺报》12日发表社评称,要稳固两岸关系的基本面,还要从文化面、历史面同时进行。关于文化面的交流互动,重点在相互的体察与理解。也就是说,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了多年之后,现在更需要的是两岸社会更细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相互理解,只有建筑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心灵交往,才是真正坚实的交流与连结。

 

文章摘编如下: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终于步上了和平发展的正轨,两岸之间的互不信任、互相叫阵,以至于相互尖锐对立已成过去,虽然还谈不上水乳交融,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们已经习惯于两岸之间“大交流”、“大发展”的和谐主旋律。

 

2014年却是特殊的年份,上半年,延宕多时的两岸服贸协议问题,竟因为偶然的台“立法院”议事运作摩擦点燃了火药桶。到了下半年,《服贸协议》还卡在“立法院”,后续要推动的《货贸协议》,台湾在野党磨刀霍霍。张显耀案的发生触及执政团队的核心,确实是耸人听闻。然而,张显耀去职争议并未真正造成两岸关系的结构性改变。其中最重要原因,当然是社会基础。

 

我们可先从民意趋势来看,一份民意调查显示,63%的民众表示不会担心张显耀案影响两岸关系的发展,比例高于表示会担心的27%;对马英九的民意满意度则创下两年来新高;而不满意度剧降,同样创了两年来的新低;同时,民众支持年底选举国民党候选人的比例上升,支持民进党候选人比例则下滑。

 

另外一份民调数字则显示,半年来,支持度的整个趋势是向蓝营倾斜,泛绿阵营由相当幅度的领先翻转成微幅落后。绿营民意支持度的走向不但无法迅速拉抬,反而有微降趋势,这至少突显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面”仍然是维持的。然而,基本面的维持,不代表稳固、强化。

 

两岸关系基本面的强化,主要的途径当然是经济,这也是2008年以来的主轴,然而,面对当前的局面,两岸交流的经济面固然要持续深化,但是,首先需要越来越注重经济与其他价值的平衡,其次,要更重视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在“质”上的提升,让民众真实感受到两岸经济的整合,能让台湾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所得增加、分配正义上有实在的助力与推力。

 

在经济之外,要稳固两岸关系的基本面,还要从文化面、历史面双边同时进行。关于文化面的交流互动,重点在相互的体察与理解。也就是说,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了多年之后,现在更需要的是两岸社会更细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相互理解,只有建筑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心灵交往,才是真正坚实的交流与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