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艺境——中国艺术和建筑领域大师吴良镛先生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开展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刘思恩):由中国美术馆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人居艺境——吴良镛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今天(8月29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向记者介绍说:“吴先生他总是把建筑、环境、空间、场所,当作一幅美丽的图画,来进行构思和设计。他总是把中国山水,也包括西方绘画中的,艺术的美的因素、美的形式法则,和建筑设计融汇一体。因此,他是在艺术和建筑两个领域相融贯通的一位大师。所以‘人居艺境’这样一个展览的名称,也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时代的文化主题。我们都十分急迫地感到要通过展览,使得吴先生对于建筑文化、建筑美学的思想能够得到更广泛地社会传播,能够使他的这些对中国建筑的理念成为我们今天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

 

吴良镛先生1922年出生于南京,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21世纪初,他创造性的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倡导“大科学、大艺术、大人文”交融的体系。他认为,人居环境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因此,人居环境的美也是各种艺术的美的综合集成,包括书法、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而其美的表现,关键在于境界的整体创造。

 

吴良镛先生成功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开展区域、城乡、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先后获得了“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中华艺文奖最高成就奖”等等,是中国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吴良镛先生的建筑人生,始终伴随着他对绘画艺术的挚爱。他在绘画技巧上师法正宗,有坚实的造型功力。在行旅中国和踏访世界之际,他笔耕不辍,以画家和建筑师二者兼备的眼光,观察生活与自然,画出自己的敏锐感受。他的书法自成一家,书法内容都与他对建筑的思考有关。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评价吴先生的书法是“堪称知识分子纯粹心灵的墨迹。”

 

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囊括了吴良镛先生从1940年开始的各个阶段的书法、绘画作品100余幅,另外还有他对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江宁织造博物馆、泰山博物馆等六项文化建筑的设计工程。展览全面反映了吴良镛先生在学术探索过程中,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

 

2008年,86岁高龄的吴良镛先生在工地上突发脑梗。康复期间,他坚持练习书法,仅过了两年时间就重返工作岗位。半个月前,92岁的吴先生专门为中国美术馆圆厅长达37米的弧形墙创作巨幅书法作品。这面墙被称为“中国美术第一墙”,只有重要展览的重要作品才能悬挂于此。对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说:“吴先生专门为这面大墙写了一批书法,这可以说是展览的历史上展示方式上的一次新的突破。年届92,拿起斗笔,放怀书写,这里面真是体现了吴先生的一种精神,一种坚强的战胜自我、推动事业的精神。一种把自己的事业放到我们整个中国社会的需求、人民生活的理想的这样一种情怀。所以就让我们看到,这个展览别开生面,让人叹为观止。”

 

吴良镛先生出席了此次展览的新闻发布会,并在展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能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举办个展是对自己的激励。他说:“这里不仅仅是绘画作品,而是过去生活的折射,或者一种追忆,或者一种情趣,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当年追求环境的艺术的(融合的历程)。这次重温,看到这些作品,就给自己一种激励,敦促我,在90岁后应该怎么做。我感觉似乎在过去道路走了之后,还有新的一种追求,就是追求人居,就是大众生活——无论中国、外国,在环境里头,迫切有一种环境的创造、艺术的创造。这种创造,给大众生活可以带来美感、美的享受。从整个环境来讲,是美的创造。”

 

吴先生认为,如果建筑家主动向艺术家求教合作,艺术家能够主动在人居环境里发挥更广阔的艺术思维和美学创造,“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人居环境将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