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三伏”最早文字记载于南北朝
|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8-14 10:43:12 | 来源: 人民网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分别对应着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古籍认为这是一年中最炙热的三天。“三伏”每年的日期不固定,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贴三伏”疗法又名天灸,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也介绍了天灸疗法可以“截疟”。具体的药方源自于清代人张璐,在其所著的《张氏医通》中记载,以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的药为主,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按照中医的说法,庚属金,与肺相配,“三伏”之日人体阳气最盛,将药膏贴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可提升阳气,达到“冬病夏治”。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外交部: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2025-10-31
- 纪录片《国土重光—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即将播出2025-10-31
- 国际锐评丨中美两国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2025-10-31
- 总台海峡时评丨分裂国家的“台独”顽固分子终将被严惩2025-10-31
- 港澳台各界人士表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意义重大振奋人心2025-10-31
-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寻求共建可持续未来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