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名字

昨日,武汉大学教授易竹贤先生学术研讨会在汉召开。易先生八十初度,是鲁迅和胡适的研究专家。他所撰写的《评“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胡适》,堪称新时期以来正面评价胡适的第一篇重要文章。本期选取易先生对胡适姓名的“小考”一文,区区数百字,却有很大信息量,也可见一位学者的严谨态度。

 

在胡适研究方面,海峡两岸的学者多有将胡先生的原名和行名都弄错的。为此,我曾仿适之先生例,做过一点小考证,查胡适原名“嗣郙”,乃其父胡传所取。胡传熟读经史,中过秀才,取名字也都引经据典,有来历的。长子名嗣稼,大约出自《诗·豳风·七月》里的“十月纳禾稼”;次子名嗣柜,三子名嗣纓,四子(即胡适)名嗣郙,都是从《诗·大雅·生民》篇里来的,那诗里有两句:“维纒维纓,维郙维芑”。兄弟四人的名字皆从“禾”,都是庄稼谷物的名称。

 

胡适原名嗣郙,故又有“郙”、“郙儿”的别称,小时在家乡的绰号“郙先生”,曾自析别称“麻禾生”等,都从“禾”,应该是不会错的。然而,1984年,台北出版胡颂平先生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篇初稿》(联经出版事业公司),“谱前”开卷便将“嗣郙”误作“嗣糜”;第一卷十余处“郙”字均错作“糜”,未必是手民之误。1986年,北京《光明日报》连载白吉庵先生所撰《胡适传》,也是开卷便将“郙”字误作“糜”了。为何弄错呢?据我推断,大约是沿袭原上海亚东图书馆版《四十自述》的错误。那书里11处“郙”字,均因形近,手民误排作“糜”;胡适忙于各种学术活动和应酬,校对由别人代劳,未能校出,直至第五版以后方得改正。

 

又,台湾学人谭慧生为《民国伟人传记》所撰《胡适》,大陆学人白吉庵著《胡适传》,均称“胡适原名洪骍”;台湾版《民国百人传》中吴相湘的《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一文,则笼统称“胡适原名洪骍、嗣郙”,这些说法都是对“洪骍”一名的错误了解,缺乏宗族学及谱谍学等社会学知识所致。洪骍是胡适的行名。旧中国家族势力非常强大,族中严格辈分排行,以保持祖宗及长辈的尊严。在族谱中都定有四言、五言或七言诗,兼作祭祖与排行用。我在访问胡适家乡绩溪时,专门查看了《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凡例”中便载有胡氏族中排行名的五言诗,前面两句是“天德锡祯祥,洪恩毓善良”。胡适的祖父行名“祯琦”,父亲行名“祥蛟”。胡适属“洪”字辈,他们兄弟四人的行名依次是“洪骏、洪骓、洪輛、洪骍”。

 

上述这些材料、常识方面的错误,看来是细微末节,却往往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学者治学的态度与品格,也关系到学术的健康发展,不可不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