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国成语大会》传承中国智慧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7-11 16:15:30 | 来源: 光明网 |
7月10日,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主任金文雄、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学安等人出席论坛。
李挺副总编辑在致辞中提到,如何提升文化创造力是今天媒体界或者是文化界的很重要的课题。《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是立足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定位,来形成新的电视节目来传播传统文化,这是中央电视台理所应当该承担的责任,应该在文化创造力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介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人群在一套3.48亿,十套2.11,总达到5.59亿。城市观众比其他的在播节目高32%。
7月6日,《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这档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大型文化赛事历时3个多月,每周末先后在综合频道和科教频道播出,共13期,成为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语言文字类的电视节目新品牌,再掀传统文化热潮。
《中国成语大会》在CCTV-综合频道播出时,共有3.48亿不重复的人收看,在CCTV-科教频道播出时达2.11亿。《中国成语大会》5-13期在34城市平均收视率1.26%,单期最高收视1.47%,同时段最高排名全国第1位。
首届《中国成语大会》赢得了较高教育背景观众群的欢迎。其中高中教育背景的观众与其他同期在播节目相比高出25%,大学以上教育背景的观众更是高出了152%。城市观众的构成比例与其他同期在播节目相比高出32%。
作为央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之作,《中国成语大会》坚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耕细作,坚持走自主研发的原创道路,广受关注和好评。播出期间,网络热议指数多次冲击新浪微话题电视节目排行榜,百度搜索“成语大会”主题词高达5200多万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北京日报等平面媒体和新浪、腾讯、搜狐、凤凰等网络媒体持续聚焦报道,评价节目“指向经典,达到了让大众仰视母语的目的”。
一、深耕文化沃土,弘扬文化自信
语言文字,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下需求的契合点,就找到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路径。深耕中华文化沃土,践行国家媒体责任,强化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央视下大力气创新研发语言文字类大型品牌赛事的初衷。《中国成语大会》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经验,坚持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传达观点,凝练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家的文化自觉。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集成,蕴含着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锤炼保留的价值观念,是汉语中最浓缩精妙的表意资源,特别是其具有字面义和引申义的二重义特点,决定了成语在文化承载上的丰富性和在历史沿袭上的传承性。要完整地理解一个成语,除去字面意,必须要知道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所以成语是汉语中唯一没有办法被准确地翻译成其他语言的经典文字,正所谓“古今同用,百代甄选;中国智慧,自成语境”。在网络传播和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蕴藏在古籍中的经典文字正日趋沉睡,传承百代甄选的中国智慧,弘扬自成语境的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央视科教频道在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迅速抓住成语这一中华文化的语言精华深做文章,用轻松愉悦的竞赛形式向大众传递成语之美,无论是节目组精心甄选、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带有正面价值导向的成语赛题,还是选手在组队比赛中表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都释放出强烈的正能量,吸引全民的参与和关注,让成语这一“语言冷门”成为了“文化热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成语大会》还带动了青年人热心传统文化的风潮。晋级比赛的优秀选手有90%是年龄在20-30岁间的年轻人,他们对成语的稔熟运用和非凡谈吐、他们之间默契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生动的个人情感故事,极大拉升了年轻观众对节目的期待和兴趣,选手李凡的精彩表现更使“神配合”、“神解释”、“中国成语大会美女学霸”等话题迅速蹿红网络。一时间,说成语、谈典故成为时下青年人时髦的话题和游戏。国家媒体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二、坚持本土原创,创新文化品牌
近年来,引进模式成为潮流,火爆的电视节目通常都是“洋版本”,国产电视自身的原创能力下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仅需要借鉴和引进,更需要创新和创造。《中国成语大会》坚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开掘资源,坚持走本土原创的道路,在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独特多元的构思,在核心内容、节目形态、赛事规则、专家阵容方面创新升级。
在内容上,《中国成语大会》的信息量非常饱满,总决赛全程使用的2000多条成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典故与深厚民族智慧,为节目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节目中的成语不仅有古代神话、历史故事、文学经典,还有民间口语和外来语等,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文化水平的观众在生活中的使用现状,全方位展示成语之美,激发观众了解成语、热爱成语的兴趣。在形态上,《中国成语大会》兼顾比赛现场与观众互动的双项需求,用视听手段将猜词与填字游戏巧妙结合,量身设计“目标计时对抗赛”、“限时限猜对抗赛”、“双音节同题对抗赛”的多元比拼方式,节奏紧凑,悬念突出,拉动观众跟随自测的吸引力强。在赛制上,《中国成语大会》选择涵盖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参赛选手,以组队晋级、个体淘汰的形式架构起紧张精彩的比赛框架,选手自身的个性和魅力,选手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营造更多看点的同时,为节目争取最广大的受众群体。在专家阵容方面,《中国成语大会》力邀毕淑敏、蒙曼、郦波等多位重量级文化名人担任评判嘉宾,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揭示成语所蕴含的知识点,回溯中国成语的历史渊源,凸显臧否善恶的传统文化,挖掘成语背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智慧和思考,充满浓郁的文化传承气息,有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媒体融合方面,由央视网开发成语手机游戏在播前上线,互动预热,节目播出期间推出“央视悦动”客户端“摇一摇”和成语“记忆力大考验”互动活动,多终端组织网友对参赛选手网友投票点赞,有效提升增加了网民对节目的关注和参与。
三、媒体聚焦,国民热议,引发对文化传承与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思考
《中国成语大会》播出期间,平面媒体聚焦报道量超过200篇,网络媒体跟踪报道逾40多万篇。伴随节目进程,媒体报道由聚焦赛事,关注节目样态,逐渐深入到《中国成语大会》对传承文化的作用这一话题上,进而发酵出电视媒体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担当等一系列深度话题。《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做电视节目,需要文化担当》的大篇幅访谈,赞许央视“致力于让中国成语文化进入主流大众视野并获得全民共识”,并对国家媒体的文化担当进行了阐述。《中国青年报》借由《中国成语大会》这一文化热像,发表了题为《93.5%受访者认同熟悉成语有助于了解历史文化》的调查报道,解析当代人疏远成语的心态与成因,高度肯定成语大会对于传承文化的正面作用。《综艺报》以《中国成语:从未被仰视 一直在发光》为题,深度剖析成语中浓缩的中华民族智慧和核心价值观。
在成为媒体报道焦点的同时,网友对《中国成语大会》的关注度也一路飙升。网友“青岛客家人”说:《成语大会》是一片撒播中华文明优秀品质的净土。中华文明中的那种担当、责任、友善、助人的美好品行在选手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网友“真情真美的幸福”留言:中国成语大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喜欢成语,甚至是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们能聚在一起彼此切磋交流。整个节目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涛涛江水8010”表示:全家人都喜欢看成语大会,在开心娱乐的同时还能学到知识。网友“lsylala”说:成语大会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感动回忆酸甜苦辣还在,它的激昂,振奋,带领中国古典文化攀上高峰,期待下一届选手的表现。网友“maxmg056”留言:首届中国成语大会落下了帷幕,我相信全民学习成语,弘扬中华文化的脚步不会停止还将越走越远。
《中国成语大会》比拼的是成语,弘扬的是文化。中央电视台坚守文化品质,坚持自主创新和以社会效益为先,通过举办《中国成语大会》,成功拓展了国家媒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年轻受众群体的传播阵地,让安静地矗立在古籍中的经典文字闪耀出夺目的智慧光芒,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媒体的使命和责任。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两岸携手工程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11-25
- 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落幕2024-11-25
- 马龙确定访台,台湾球迷直呼“请假去看龙哥”!2024-11-25
- 朱立伦强调“中华民族是根、中华文化是本” 马英九12字批赖清德“新两国论”2024-11-25
- 青春相约·逐梦燕赵——2024首届冀台冰雪嘉年华暨冰雪产业推介会在张家口市举办2024-11-25
- 台胞“首来族”的专属福利——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免票之旅盛大开启!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