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郦波:文化要做到一脉相承需“雅俗共赏”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7-10 16:04:09 | 来源: 中新网 |
中新网北京7月10日电(上官云) 近半年来,由央视主办的文化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可谓红火一时,在吸引观众目光的同时,也收到了一些中肯的建议。10日上午,《中国成语大会》评委之一、知名文化学者郦波就相关问题对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文化一脉相承需做到“雅俗共赏”
语言文字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中国成语大会》在传统文化与当下需求的结合上作出创新性的举措:选手涵盖不同行业与年龄段,以视听手段将猜词与填字游戏巧妙结合,赛制与收效颇获好评。郦波首先肯定了参赛选手与嘉宾的素质,认为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比赛的录制过程也充满艰难。”郦波透露,就他自己来讲,曾在录节目的过程中发高烧,只能吃退烧药坚持,“我的学生问我为什么不停挤眼睛,原因就是如此。上下场都需要吃药,眼睛干涩的厉害。”
尽管如此,在郦波看来,这样如履薄冰的节目制作收效甚好。“原创节目是真正的去传播正能量、助力中国梦,用我们的文化积累去打造民族文化的品牌,面对困难重在坚守,时间久了,价值自然会展现。就节目的收效来说,要使人们对成语的认知与了解不能仅放在意义解释上,而是要回到价值正统。”
郦波认为,如要做到常讲的文化价值“一脉相承”,那就应该做到雅俗共赏。他说:“一个人的气质从语言来,生活中常讲温文尔雅即是如此。最早的释义字典即叫做《尔雅》,诸葛亮也称查纳雅言,所谓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就是在这种‘雅言’中传承。”
中华文明实质为祖先崇拜 核心价值需长期积淀
《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进一步带动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郦波以“薪火相传”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他介绍,这个典故出自《庄子》,所讲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特质。
郦波解释,中华文明并非鬼神崇拜,实质上是祖先崇拜,这也构建了本民族独特的文明接续方式,保证5000年华夏文明延续至今,“所谓核心价值不是横空出世,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好比‘吹到狂沙始见金’。”
只是,这样独特的传承方式也为文化发展带来了两个可能的方向,如“抱残守缺”与“数典忘祖”。郦波介绍,这两个成语典故均是指责知识分子这样最应该有价值担当的人,“比如数典忘祖,某国特使出访周王室,周景公问其为何不进贡,该特使表示,您不赏赐东西我们如何上贡?周景公当即拿出典籍指出何时何日赏赐何物,并批评道,别人忘了也就罢了,你尤其应该知道,因为你是司典之后。”
郦波说,千百年来中国奋发图强锐意改革,这两种不太好的可能均不可能出现,但也偶有“矫枉过正”现象,都值得注意,“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历史上的一些特殊时期,甚至曾经有学者提议要废弃汉字,将母语文化简单沦为工具化,这实际是在此过程中把母语文化价值和民族思想文化价值贬低了。”
“要让沉淀在传统中的精神价值活起来,为现代核心价值观提供真正的生命力。”郦波最后这样解释自己的观点。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两岸携手工程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11-25
- 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落幕2024-11-25
- 马龙确定访台,台湾球迷直呼“请假去看龙哥”!2024-11-25
- 朱立伦强调“中华民族是根、中华文化是本” 马英九12字批赖清德“新两国论”2024-11-25
- 青春相约·逐梦燕赵——2024首届冀台冰雪嘉年华暨冰雪产业推介会在张家口市举办2024-11-25
- 台胞“首来族”的专属福利——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免票之旅盛大开启!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