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史学教授讲台湾画家陈澄波的故事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12-05 10:25:48 | 来源: 中新社 |
原标题:通讯:听史学教授讲台湾画家陈澄波的故事
中新社台北12月4日电 题:听史学教授讲台湾画家陈澄波的故事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郑巧
台湾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艺术家陈澄波120周年诞辰特展自台南出发,走过北京、上海、东京,于2014年岁末落脚最后一站——台北故宫博物院。
策展人、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萧琼瑞在4日举行的“藏锋——陈澄波特展”开幕式上感慨万端。他说,台湾社会长期以“政治受难者”的形象来认识陈澄波,进而因此忽视他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思维,是对这位艺术家无知的二度伤害。
多年来,陈澄波在台湾已被塑造为一种固化的印象,他热爱乡土、在日籍启蒙老师的指导下学画、作品入选日本“帝国美术展览会”震动全台、居间协调“二·二八事件”而遭枪决。
但这一形象是狭隘的,萧琼瑞当天为到场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台南市市长赖清德等各界代表细述艺术家往事,希望还给这位杰出的油画家、伟大的文化工作者以本来面目。
陈澄波的父亲陈守愚,是一位祖国意识浓烈的清末秀才。直到清末科举中断,他才让13岁的陈澄波到台湾的日本公学校念书。的确,陈澄波少年启蒙阶段是跟随曾留英的美术老师石川钦一郎,并受天才雕塑家黄土水的成功故事影响而赴日留学,1926年入选“帝展”的《嘉义街外》在台湾引发社会关注。
但让陈澄波创作风貌豁然开朗的,萧琼瑞说,是他受东京大陆同学王济远邀请前往上海教学的5年。那时上海正迈入一个艺术上最为活泼、自由、开放的年代;当他毕业准备前往巴黎深造又受限家庭经济时,石川老师劝他“不如就近研究中国艺术”。
到上海,陈澄波交游广阔,与潘玉良、潘天寿、张大千等西画、国画名家都有往来及书信交流,还参与近代中国第一个现代绘画团体“决澜社”的筹备会议。他在艺术专科学校担任西画科主任,留存至今的名片上写着号“庆澜”、籍贯“福建龙溪”,细节处显示这位返回祖国任教的艺术家寻求认同的心理。
也是此时,他的作品中除了对土地的关怀,对西方前卫艺术的借鉴,也完成石川老师所期许的“对中国水墨美学的吸纳”。
以参加当年中国首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清流》为例,萧琼瑞说,这幅油画表现杭州西湖拱桥、行船以及一河两岸的传统山水画题材,完全打破西方油画“物象固有色”的手法。陈澄波在给故乡后辈的信中也写道:“我因一直住在上海的关系,对中国画多少有些研究。其中特别喜欢倪云林、八大山人的作品。……我们不可生吞活剥接受西洋人的画风。”
但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陈澄波因台湾日侨的身份被迫离沪返台,转身投入台湾的美术教育,1945年宝岛光复,对这位艺术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大事。他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加入中国国民党、到处劝人说国语,甚至写下“生于前清、死于汉室”等语,表达生命没有遗憾的喜悦。
陈澄波死于“二·二八事件”,经近30年封闭后才重新被台湾社会认识,但人们仍然对他一知半解。萧琼瑞说,所幸陈澄波夫人张捷保存大量画作与遗物,家人投入大量经费进行作品修复,也才会有此特展。
在这位历史学者看来,台湾是走过一段波折的近现代史,但惟有摆脱狭隘,艺术家的成就才会回归本来面貌,并成为一个时代最鲜明的资产和荣光。
2014年初开始、2015年3月结束的整个巡回特展期间,北京、台北、东京都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或将成为陈澄波艺术成就重新建构、展开深化研究的历史起点。这是萧琼瑞和参与其间的“中研院”台湾史专家所期待的。(完)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