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纪念印度洋海啸十周年 伤痛之中艰难重建

26日清晨,下了一周雨的班达亚齐终于放晴。这个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最北部的城市似乎还在睡梦中,直到一阵缓慢忧伤的歌声响起,惊起一群飞鸟。这是为10年前亚齐海啸死难者唱响的安魂曲。2004年12月26日清晨,印度洋发生9.3级大地震,海啸随即横扫11国沿岸,超过23万人罹难,其中印尼亚齐特区灾情最为严重,近13万人遇难、9万人失踪、超过50万人流离失所。25日和26日,除了印尼,泰国、斯里兰卡等受灾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亚齐特区文化与旅游厅官员利亚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纪念主题是‘反思、感谢、觉醒’,谢谢所有对亚齐伸出援手的人。我们想让大家看到一个重生的亚齐,虽然还有不少棘手问题,但已经重新焕发生机。”

 

纪念刻骨铭心之痛

 

印尼副总统尤素夫·卡拉26日出席了班达亚齐市举行的悼念活动。他在讲话中追忆了10年前令印尼生灵涂炭的那场重大灾难,并对当地志愿者和国外救援人员表示感谢。25日晚些时候,班达亚齐市拜图拉赫曼大清真寺举办印度洋海啸10周年的纪念仪式,7000余民众在伊斯兰教职人员、海啸幸存者和灾难营救人员的组织带领下,共同为2004年的海啸遇难者祈福。亚齐省省长宰尼·阿卜杜拉在纪念仪式上呼吁民众“从悲痛与逆境中走出,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回忆起10年前的海啸,不少幸存者仍心有余悸。一名英国游客回忆,灾难降临时,他感觉就像被丢入一个“到处都是钉子的滚筒洗衣机”。年轻的生意人哈迪曾被巨浪卷走,爬上一棵棕榈树才死里逃生,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不止一次从噩梦中惊醒,“我梦见海水灌进身体里,醒来时嘴里好像还有泥水的腥臭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种味道。”

 

除了抹不去的记忆,让幸存者们心痛的还有满目疮痍的家园。亚齐海啸摧毁14万座民宅、3000余所学校,仅班达亚齐就有1/3的城市面积被夷为废墟,至今仍能在市中心看到被海浪抛上房顶的渔船。据印尼政府统计,亚齐海啸共造成45亿美元经济损失。亚齐人决定永远记住海啸带来的伤痛。海边的废墟被悉心保留,和旁边崭新的小楼、青翠的树林形成鲜明对比;屋顶的渔船被细致地固定,成为一处景观。在市中心的海啸博物馆外四处陈列着汽车、直升机残骸,悼念室中死难者的名字刻满墙面,一直延伸到接近穹顶。

 

国际社会伸重建援手

 

新加坡“亚洲新闻网”称,亚齐省灾后得到来自多个途径的援助,中国等国家纷纷伸出援手。建在班达亚齐城外半山腰的“中国—印尼友谊村”由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募资,2007年投入使用,村子里排列着600多套红顶黄墙的小平房,清真寺、学校、市场、运动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亚齐重建署统计,为亚齐提供的72亿美元人道主义援助中2/3来自国际社会,来自133个国家的1000多个组织前往灾区帮助救援及进行重建工作。

 

初到班达亚齐的人很难不被随处可见的逃生路线指示牌和扁平厚重的避难楼吸引,这种混凝土建筑往往在3层以上,抗震等级高,平坦的屋顶和篮球场面积相似,发生灾情时可容上千人避难。“亚齐的复苏程度超乎想象,”亚齐重建署前署长昆托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无论是人口、基建还是经济,都远远超过了灾害前,“GDP比10年前翻番,贫困人口几乎减半,接受小学教育的民众是受灾前的10倍,更别提呈百倍增长的公路。这个地方正在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

 

说到灾后重建工作,并非所有环印度洋受灾国家或地区都得到了像印尼那样的关注和驰援,许多受灾地区10年都未能恢复元气。譬如,在斯里兰卡受灾最严重的沿海村庄佩拉利亚,有村民反映“什么变化也没有”。有的村民现在还住在简易搭建的“危房”中。村民普力马拉说:“(灾后)很多人捐钱,但赈灾款分配不均。”

 

“奇迹”仍面临不少挑战

 

重建的希望之光无法掩盖亚齐面临的种种问题。曾参与援建的志愿者安东认为,亚齐的最大隐患是仍未建立起足够的忧患意识,“学者们说大规模的海啸600年一次,但这不意味着人们能安安稳稳地过600年……每年有数次海啸预警演习,但真正在避难楼里集合的只有寥寥百人。”

 

在海啸之前,亚齐分离主义势力与政府军冲突不断,导致民生凋敝、和平遥遥无期;灾难发生后,曾经敌对的双方放下武器,携手重建家园。但饱受冲突、灾害双重摧残的亚齐却因底子薄,至今仍是印尼最欠发达地区之一。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2004年印度洋海啸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尽管受灾国家在过去数年时间耗资巨额改善预警系统和相关措施,但专家认为,环印度洋国家仍有数百万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无法高枕无忧。2012年4月,印尼发布里氏8.6级地震警告,但警报系统竟全线“哑火”、海上预警浮标不是丢失就是损坏。路透社称,印度和泰国的灾难预警系统也存在明显不足。